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科技卫生图片
搜 索
哈尔滨儿科医患比例为1:1500 风险大收入低是主因
2011-03-13 09:34:1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周雪莉 杨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3日讯 看病难,给孩子看病更难。在忍受长时间的拥挤、嘈杂后,家长与医生探讨孩子病情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哭声此起彼伏,一天的病看下来,医生累得够呛,家长叫苦不迭……这是目前儿童看病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市各大医院儿科专业医生不足300名,却为市区内43.7万的0到14岁儿童提供医疗服务。

  在医院,儿科医生每隔4天就要值一个夜班,其他科室的医生平均6天到10天才值一个夜班——

  现状 儿科医生紧缺,哈尔滨市医患比例失衡

  作为儿科医生,哈医大四院儿科主任刘丽晓最烦恼的事就是为熟人的孩子找床位,每逢季节交替,患儿增多,儿科病房可谓一床难求。

  刘丽晓告诉记者,在流感高发期,儿科平均每天接待患儿100多名。哈医大四院儿科共有40张病床,而此时每天大约会有10多名孩子等着入院。前一个孩子出院了,护士忙着换床单被罩,大多时候,家长抱着孩子站在床边,几乎是护士那边刚整理好,这边就把孩子放在床上。

  即使在平时,床位也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医生们的工作更是十分辛苦。刘丽晓说,每天上午她查完房后,已经是10点。接下来就要忙着给新病人开医嘱,出院的病人病历要归档,为每个孩子做临床治疗。空余时间,刘丽晓还要出门诊,一个下午要接诊十多名患儿。哈医大四院儿科一共有11名医生,由于科儿医生紧缺,平均每名医生四天一个夜班,而其他科室的医生平均6天到10天一个夜班。儿科曾多次打报告要求增派医生,但由于儿科医生十分抢手,一直没有儿科医生调入。

  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儿科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0.52%。据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说,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高达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二十余万儿科医师,“即使将目标数量减半,未来10年每年需要增加1万名左右的儿科医师”。

  哈尔滨市又缺多少儿科医生呢?据市卫生局妇社处统计,每年哈尔滨市出生人口在7万到8万。哈尔滨市各大医院的300名儿科医生要为哈市0到14岁的437271名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况且这只是考虑到了本市儿童的需求。实际上,哈尔滨市接待了大量本省以及来自吉林、辽宁、内蒙古及省内其他城镇的儿童病患,仅市儿童医院,就有近一半的患者来自外地。

  医院里儿科床位数最少,儿科产生的效益最低,却要比其他科室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和压力——


  困扰 收益率低,医院儿科科室受“歧视”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不会选择儿科。”张佳佳是哈尔滨市某医院儿科的医生,研究生毕业后,到该医院工作。实习时,张佳佳觉得孩子天真可爱,每天工作时不会枯燥,于是选择了儿科,这一干就是十年。张佳佳无奈地说:“在医院里,儿科的床位数最少,儿科产生的效益也比较低。”张佳佳的很多同学选择了外科、肿瘤科,如今他们同等学历,但收入至少比她多一倍。在张佳佳看来,收入低、工作累、医院不重视等诸多原因,导致很多新来的年轻医生都不愿意选择儿科。

  除了效益低外,儿科比其他科室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和压力。在市儿童医院共有30个专家门诊,而一个专家门诊每天的工作量是接待60个患儿,而在门诊挂号的患儿最多可达2800个。给孩子看病要比给成人看病难得多,孩子不会说话或表达不清,需要家长叙述,有的时候家长疏于观察,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就要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除这些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家长的不理解。如今孩子都是家长们的掌上明珠,如果发烧在你手上连续两天治不好,家长们就急了,围着你追问上小半天,遇上脾气急躁、态度恶劣的还会对医生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

  1998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1999年高校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叫停——

  根源 专业空白,高校停止招生12载

  一项数字统计表明,全国共有儿童医院68家,占1.3万家医院总数0.52%,就床位而言,全国儿科床位数为258224张,仅占全国总床位数的6.4%。

  溯本求源,儿科医生的缺口早已存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这意味着,12年来,我国新型儿科医生培养来源一片空白。

  据了解,目前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三方面,一是各级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是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研究生,出于各种原因选择儿科就业者。但实际上,如果想从事儿科的医学毕业生,只有在念完5年的基础医学后,才可再选择到儿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这就是说,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儿科医生,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在儿科医生的需求。

  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共有60余家儿童专科医院承担着培养儿科医生的功能,但因本身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每年每个医院仅能培养儿科医生30名多名,全国每年培养出的儿科医生不足2000名,远远不能满足本院的人才缺口,更无法为综合医院输出力量。

  在医疗设施方面,很多医院不具备儿科专有的医疗器械,这也是造成儿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朱宗涵说,儿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科,而是0至14岁儿童医学的综合学科,涉及到儿童诊疗的所有方面,因此综合医院里的成人影像科、麻醉科、监护室等科室中,不仅没有小儿专用检查设备,而且人员也未受过儿科方面的训练,不适宜大力发展儿科。

  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和设施完善的儿科医疗机构,使患儿大量集中在主要城市的专科儿童医院——

  破解 加强造血,开辟患儿就诊新模式

  “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主要靠增加供给来解决。”朱宗涵建议,通过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首先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同时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若能维持并稳定发展专业招生规模,同时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规模,并在诸如就业分配、人员培训等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现在儿童就医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不仅因为儿科医生少,而且缺少一个合理的就诊看病模式。由于儿童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需要动手术的少,用药的药量也少,医院收益低,因此造成综合性大医院儿科发展缓慢,床位、医生都得不到充实,综合医院尚且如此,乡镇及偏远地区的综合医院更缺少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和设施完善的儿科医疗机构,导致患儿大量集中在主要城市的专科儿童医院。据哈尔滨市卫生局医政处柯处长介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哈尔滨市已将儿科的发展建设列入医疗卫生发展中,在主城区建立儿童专科医院、增设社区服务的同时,恢复综合医院内的儿科功能。

  此外,加强儿童医学造血功能也能缓解儿医紧缺的局面,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正在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协商,争取成为该院校儿科教学医院,以便向综合医院儿科输送更多有经验的医学人才。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