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20日讯 “十二五”期间,绥化将全面实施“十大增收工程”,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到1万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
拥有425万人口的绥化市是我省的农业大市,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800多元。为改变这种局面,绥化市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组织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研究,推出“十大促农增收工程”,包括粮食产能增收工程、强基固本工程、产业化推进工程、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规模集约工程、畜牧水产养殖工程、劳动力转移工程、组织化建设工程、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和品牌市场开发工程,旨在通过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开发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环境,开拓农民转移就业的增收领域,大力发展支撑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尽快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
“十二五”期间,绥化将大力实施粮食产能增收工程,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探索并大力推广“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形成吸引外来资本、接受产业转移、展示地方农业特色和形象的集聚效应。大力引进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促进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高效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要保持在260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600万亩,粮食优质专用品种率达到98%以上。通过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的比例占30%以上。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实现一次飞跃,力争通过固本强基促进农民增收26亿元。“十二五”期间,该市将规划完成10座中型水库、3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规划增打抗旱水源井1.6万眼,旱田灌溉能力达到780万亩,加固堤防1380公里,改造盐碱地等中低产田400万亩,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550个,建立4万亩以上的农机示范园区40处,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基本实现农业种、管、收、运、储、加工机械化。
“十二五”期间,绥化将重点培育玉米、大豆、水稻、亚麻、马铃薯、乳品、生猪、肉羊、大鹅、肉蛋鸡十大优势产业,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积聚效应。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开发利用农牧资源,建立大农场、大种植园、大养殖场等现代农业企业。到2015年,全市力争培育发展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7户,新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小型企业10户。建成投产超千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70个,累计完成总投资110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60亿元,拉动基地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从明年起全市力争每年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5000万亩次,充分发挥院校共建、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粮食高产创建和科技园区等载体作用,大力推广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建立首席专家制度。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亩均增加效益10%以上。
继续深入实施1300万头生猪和150万吨奶战略工程,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外向型畜牧业经济。到2015年,肉蛋产量达到140万吨,鲜奶产量达到150万吨,畜牧养殖总量达到1.1亿头(只)。畜牧业产值、畜牧业增加值和人均牧业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90亿元和3100元,年均递增7.3%、8.7%和7%。同时,全市放养水面发展到11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亿元。
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6000个,通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