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市2010年冬季大项目施工纪实:冰城建设无冬天
2011-03-21 11:15:1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1日讯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哈尔滨遭遇了多年罕见的低温天气,但大项目建设依然执著推进:从“三沟一河”污水截流工程到地铁1号线建设,从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到阳明滩大桥工程,从北国水城建设到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严冬里,火热的大项目建设工地、建设者顶风冒雪忙碌的身影,深深地留在了冰城百姓的记忆中。他们,创造了冰城建设无冬天的奇迹,更为新战略实施抢出了时间与空间。

  远超预期的困难与麻烦

  根据气象划定,哈尔滨11月开始进入冬季。而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C,即进入冬季施工。此时,许多露天工程受气候条件限制需要停工。但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却“反其道而行之”,选在2010年11月16日开工。作为我市首个在城市中心区组织的大规模市政桥梁冬季施工工程,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整个工期只有半年多时间,除桥面系外,其他工程全部处于冬季施工期。

  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施工中,遇到头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在低温条件下迁移管线。市建委副主任、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副总指挥石永林说,沿宣化街走向共有五大类管线,分别涉及供水、煤气、排水、电缆、电信。而与宣化街交叉的有15个街路、共有240处地下管线,总长度达20公里。除了深埋于地下的管线外,在通过马家沟河的地上部分,还有6.6万伏的高压电塔。如果是常温迁移管线,可以直接挖土,但冬季挖的是冻土,施工时需要将稻壳点燃将冻土融化后再挖。有两个墩柱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煤气井,又必须采用顶管方式进行地下管线施工。许多困难与麻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对于阳明滩大桥工程的建设者来说,冬季施工已不是新鲜事。从2009年12月份打桩基开始,已经历了两个寒冬。2011年1月9日,阳明滩大桥首轮钢梁顶推施工顺利完成,全部钢梁预计于3月末顶推完成。在低温条件下,如果采用焊接方式进行钢梁拼接,每个节点都要扣暖棚,加热保温难度极大,而且浪费资金。指挥部采用了低温施拧的方式,用高强螺栓对钢梁进行拼接。这样,每一个节段的钢梁需要3500个螺栓,需要70多名工人轮番作业,每个工人需要戴两副手套,一副是棉手套、另一副是单的线手套。施工过程中,工人戴线手套拧螺栓,手冻得不好使了,再戴上棉手套取暖……据悉,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进行如此大规模、大跨度的顶推施工在国内尚属首次。寒冷,也给阳明滩大桥混凝土搅拌站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每个搅拌塔的塔高30多米,塔上风力比地面大得多,气温也比地面低,但工人每天都必须上塔两三次进行维修检查。来自四川的工人匡志良说,白天上塔还好点儿,半夜上塔真让人害怕。零下30多摄氏度,穿多厚的衣服都嫌薄,而且穿多了既不安全又影响工作。来哈刚刚一年的他由衷地说:“哈尔滨实在太冷了。”

  据了解,当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时,机械设备的液压系统、制动系统容易出故障。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指挥部部长郭猛说,冬季施工过程中,他们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的频率是常温下的3到5倍,“夏天一般一个月检一次,现在基本是一周一次”。相对于夏季施工,郭猛所在的建设工地冬天里最需要防范的还有施工过程中极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因为,大桥桥墩施工浇灌混凝土过程中需搭建保温棚,所用保温材料是棉被。往往,焊接作业就在这些保温棉被一米甚至更近的距离进行,溅出的钢渣极易引燃棉被,却很难被察觉。为防止电焊引发火灾,郭猛的指挥部除编制防火预案外,电焊工作业时还得配专人“放哨”。

  遵循自然规律克服大自然带来的困难

  在低温条件下施工,不仅要有“勇”,更要有“谋”。这无疑是对建设者经验和能力的考验。

  “冬季施工看似是一个冬天的事,其实需要着眼于整个工程,科学谋划、合理安排工序,尽量把对温度没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安排在冬季,科学利用自然规律克服大自然带来的困难。”曾经指挥松浦大桥工程建设的市建委副主任、越江大桥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吴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说,冬季施工是有条件的,这一冬我们干的都是冬季能干的活。

  去年深秋,吴向阳发现阳明滩大桥施工单位仍在均衡分布施工力量,而不是集中做冬季施工前的准备。他引导企业“拢指成拳”———先停下正在进行的承台施工,集中力量抓紧做桥墩,为冬季连续架梁创造条件。因为冬季在地下做承台相对容易些,做高空中的桥墩和盖梁则相当困难,但如果完不成桥墩施工,就不能在冬季干不受低温影响的连续架梁。就在这个冬季,阳明滩大桥将完成全部钢梁的拼装和顶推、完成35%的预制混凝土梁架设安装。

  要使工程更适用于冬季施工,科学的工程结构方案至关重要。为克服冬季无法实施现浇梁的障碍,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了5次大规模论证,最后决定采用预制梁结构,在施工现场之外的预制梁加工厂室内完成钢箱梁的加工和混凝土梁的预制。

  打破常规的冬季施工困难重重,攻坚克难的技术与工艺无疑是开路先锋。

  与松花江公路大桥原桥40个月的工期相比,现在的扩建工程只有16个月工期。“低温条件下,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会形成内外较大温差,很容易产生裂缝。而桥墩等大体积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几率会更大。”郭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温度,从去年入冬开始,公路大桥扩建工程搭设了8个超过600平方米的保温棚,罩在当时正处于浇筑阶段的桥墩上。在松花江两岸,还配备了5台供暖锅炉,暖气顺着横穿江面的供热管线24小时源源不断地输入保温棚内,保证棚内温度维持在10摄氏度左右。

  类似的保温大棚,在今冬哈尔滨的大项目建设工地随处可见。30座暖棚、16台锅炉、27台发电机,组成了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的一整套“温控系统”。为保证各施工部位常温作业,指挥部要求施工企业安排专人测温,对钢筋焊接环节每两小时测温1次;混凝土浇筑环节每1小时测温1次;混凝土养生环节每两小时测温1次。

  “三沟一河”综合治理工程的绝大部分管线施工都是在去年11月份之后进行的。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邵兵告诉记者,在何家沟平房区龙滨路至新伟桥下游长达3公里区段的顶管施工中,因为顶管作业需要每隔两个小时由吊车向作业井中下管,指挥部专门为顶管作业暖棚订制了可开启式棚顶,最大限度减少了下管过程中的棚顶热量损失,使暖棚内的温度基本控制在5℃左右。

  阳明滩大桥冬季施工采用了曾用于松浦大桥工程建设的温度传感器。这种温度传感器只有普通温度计大小,施工过程中随混凝土灌浇入桥梁结构的关键部位。根据其测出的数据,施工人员随时调整养生条件,使桥梁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去年9月末,市建委西部路网工程指挥部与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确定了“冬季施工技术攻关科研立项”。吴向阳告诉记者,他们已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部位、不同标号混凝土能达到的强度、等级,进行了若干个混凝土配合比的实验,基本克服了混凝土在低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不仅如此,为保障阳明滩大桥工程进度,指挥部专门成立了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管理单位等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小组,在钢梁制造、低温环境下施焊等方面做了大量保障性科学研究,并已付诸实施。

  苦干一冬,松花江大桥整个工期提前一年

  在哈尔滨,冬季是建筑施工的“休眠期”,每年有效的施工期仅有6—7个月,相对正常气温下施工而言,冬季施工势必会增加建筑成本,如在施工材料中添加防冻剂、使用加温设备、砌筑工程中使用的暖棚等。据测算,冬季施工,单纯的土建成本就比正常施工增加7%—8%。但进行冬季施工后,客观上将延长施工期,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建设的速度。过去的这一冬季,成为冰城超越自我、努力晋位的一个缩影。

  如果没有冬季施工,马家沟不可能在去年年底实现污水截流;如果没有冬季施工,宣化街交通疏解工程还将延后4个月;如果没有冬季施工,阳明滩大桥不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实现通车……

  据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指挥长李立新介绍,如果没有冬季施工,清滨路至电表厂车站的铺轨时间将大大延后,从而影响整个地铁工程的建设工期。之所以选择在冬季继续施工,就是为了缩短城市因建设地铁而带来的“阵痛期”,这个“阵痛期”越短,越能极大地减少对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响。

  位于松花江北岸的“北国水城”建设,利用这个冬季实施了渠系开挖工程,挖土600余万方。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个冬季施工,整个工期将延误两个多月。

  如果没有冬季施工,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将整整延后一年。因为主墩完成后,只有在常温下才能进行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等桥面系工程。整个主桥的冬季施工费用增加了约2000万元。在建设者看来,“这2000万元与提前一年竣工通车的社会效益、改善交通环境、两岸繁荣的目标相比,花得值!”

  为了重点工程的早日竣工,建设者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与艰辛。

  2009年12月,当时正在承担建设松浦大桥重任的市建委越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又承担了阳明滩大桥的建设任务。指挥部的二十几个人不停地辗转于大江两岸,兼顾指挥两座越江大桥的施工建设;宣化街疏解工程指挥部的很多成员大多是去年征仪路、文昌高架桥尚未结束时就转战过来的,对于这些建设者,他们几乎“没有喘息”,休息成了“奢侈品”。

  “用高昂的士气驱走冬天的寒意”,“用热情融化严寒,凭斗志战胜困难”,这些张贴在阳明滩大桥、宣化街疏解工程现场的一条条标语,或许可以成为奋战在重点工程一线建设者战风雪、斗严寒的最好注脚。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