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保持湿地原始生态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2011-03-23 10:00:1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3日讯 与繁华为伴,依旧保持着原生态。在国内,很少有一座城市像哈尔滨这样,在“内心深处”完整地保留着一片广袤的原始湿地景观。就如何开发好哈尔滨市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好这道稀有的城市风景线,市旅游局近日组织召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多视角、多层面为湿地旅游开发建言献策。

  湿地旅游为城市增加美誉度

  “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这是大自然赐予哈尔滨的宝贵财富”,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石长波在座谈中说,将松花江湿地资源开发成旅游项目,符合国际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对于哈尔滨有重大战略意义。开发湿地旅游是推动哈尔滨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发动机,大力发展湿地旅游有助于快速提升哈尔滨的知名度。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徐淑梅认为,湿地旅游开发若以增加城市自然特色、保护城市生态本底为目的,会极大提升哈尔滨山水城市旅游形象,增加城市美誉度。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相应的知名度则会吸引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这样的效应和战略意义要远远大于湿地旅游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千方百计保证湿地原生态

  哈尔滨湿地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保证原生态,与会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杨文超、市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长王晶同时提出了这一观点。杨文超认为,“城市”、“原生态”,这是哈尔滨湿地有别于国内其他湿地的一张王牌,在开发湿地旅游资源时,要千方百计保证湿地原生态,保持它的野味、野趣和野性,保持水体、滩涂、岛屿、山林、草地、水生植被等自然生态本底。

  王晶曾与同事对哈尔滨市已开发的部分湿地旅游产品进行重点考察。她认为,生态旅游是21世纪世界旅游发展的总趋势,哈尔滨旅游就是依靠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逐渐发展起来的,湿地旅游开发必须站在生态旅游的高度加以认识,强化湿地生态功能,突出自然、生态的景观风貌,充分体现哈尔滨湿地广袤磅礴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原生态大江、原生态大湿地及现代化大都市和谐共生、充分融合,才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最大魅力。

  王晶还建议,要引导游客自己负责把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垃圾带走,只把脚印留在湿地景区。


 

  在开发湿地旅游中挖掘文化内涵

  湿地旅游能够展示哈尔滨特有的文化气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安颖提出,金源文化发祥于松花江流域和阿什河流域,女真人曾在此繁衍生息、渔猎征战。松花江湿地沿线一些有特色的田园、乡村、渔家等与历史一脉相传的人文画面应得到深入挖掘,并有选择地保留下来,将其开发为餐饮、小憩、民俗文化展示基地。

  杨文超对于挖掘湿地旅游文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好友相约或举家同行来到松花江畔,席地而坐,吃红肠、喝啤酒,拉着手风琴,湿地旅游也少不了这道提升哈尔滨人幸福指数的特殊风景线。

  游览方式也应回归“原始自然”

  徐淑梅认为,湿地中的游船可以采用环保型,也可考虑用原生态的游览方式,将游客拉向大自然,在湿地边缘可修建一些生态廊道,诸如徒步路、远足道、自行车道、畜力车道、骑马路等。可在不同类型的游览步道前面设置集散处,游客可乘私家车或专用的旅游巴士到达集散处,机动车集中停放,游客下车后可选择各自喜欢的游览方式,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骑马、或乘坐畜力车观赏湿地风光。不宜搞大规模的人工建筑,可在游览步道的边缘建观景台、观鸟亭,还要建设诸如鸟类培育基地、动植物救护站、环境监测点等生态培育和教育设施。

  在建设休息和接待设施方面,徐淑梅认为,还可建设一些诸如画家基地、摄影场所、采风长廊等艺术欣赏地。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