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专家:发展“慢行”交通 缓解道路压力
2011-03-27 10:07:1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健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被车挤占的人行步道板

 

  步道板被占,行人无法通行

  东北网3月27日讯 在近日召开的哈尔滨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评审会上,《哈尔滨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通过。《规划》指出,哈尔滨市的慢行交通环境有待改善,主要问题是步行空间狭窄、绿化稀疏、自行车道缺少等。有关专家表示,城市的交通发展应该快慢结合,这样才能使道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缓解交通压力。

  步行空间狭窄 绿化稀疏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上,人行道几乎被机动车占据。尤其是与建设街步行街交口处的邮政街,路两侧的人行道被铁链等隔离成区,一辆辆车紧挨着停在围起来的区域内,人行道俨然成了停车场。因为停放的车辆较多,很多车辆的多半个车身已经越过道牙子,停在了机动车道上。由于人行道被占据,过往的行人只能在车的空隙中穿行通过。因为空隙狭窄,行人如果拿着大包东西就只能到机动车道上行走。市民表示,路是大家的,不属于某个停车场,更不属于某些机动车,这些车辆占用大家的公共空间,剥夺了大家享受公共交通的权力,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在道里区曼哈顿附近,人行道也被机动车占据。尤其在燕莎购物广场门前,人行道成了停车广场,有车辆进入时,还有人收取停车费,停在这里的机动车甚至堵到了商场的门口。

  在香坊区六顺街一些路段,人行道成为私家车的容身之地。本就不宽的人行道被机动车占据后只剩下一人宽的距离。一些行人在通过时甚至要侧身,即使这样也经常会不小心蹭到旁边的车上。在红旗小区、海富康城等多个小区内,人行道成了私家车停车场。

  哈尔滨市的步行空间不但被挤占,而且绿化稀疏,一些人行道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在中山路上,两侧的人行道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哈尔滨市的市民依稀记得,在2010年中山路拓宽改造前,两侧的人行道还是绿树成荫,烈日当空下,市民还可以在树荫下行走。在果戈理大街上,路两侧的人行道每隔一段距离便留出一个树坑,但多数树坑完全被积雪和积冰所覆盖,树坑成了雪坑。儿童公园门前的公交站台旁,不时有乘客习惯性地站到树坑上等车。

  相对于空间越来越窄的人行道,哈尔滨市的自行车专用道更是难觅。对于习惯骑自行车的市民来说,想在哈尔滨市找到安全、专用的自行车道,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行人从车间穿行

 

  “快速公交+自行车”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者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交通,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包括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教授张亚平表示,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好处很多。首先是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压力。城市需要快行系统,但单一的快行系统,在各种出行方式混杂的城市交通中,势必会造成道路资源浪费。鼓励大家步行或者骑车,从而使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使交通“快”与“慢”得到衔接。发展城市慢行系统,还可促进节能减排。目前,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污染的来源。发展城市慢行系统,使更多的人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可以实现“低碳交通”。

  张亚平表示,近几年,哈尔滨市在极力发展快行交通,修桥、拓宽机动车道,但随之带来的是人行道被挤占,如中山路、黄河路等,这等于在压缩慢行空间。在国内很多其他城市以及国外,人行道不但多,而且绿树成荫,例如深圳等城市。“并不是机动车多就代表这个城市是发达城市。”张亚平表示。

  如何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张亚平提出可以采取“快速公交+自行车”衔接的出行方式。开辟专用公交车道,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在公交车站台附近或地铁站附近设立自行车停车场,用于存放自行车,像北京一样,这样可以方便市民选择最便捷的出行方式,从而实现市民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降低私家车等机动车辆出行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空气污染。

  而对于慢行比例很高的支路与城市慢行区核心区,如学校、大型社区、商业中心等,可以采取以慢行为主导的方式,让慢行者优先,限制机动车流量、流速等,提高慢行交通的自由度和舒适度,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交通节点。

  张亚平说,曾有专家提出采取“常规公交+自行车搭载”交通工具整合模式。也就是将常规公交客运车辆适当加长,在其加长部分的后区域设置乘客私人自行车托载区,从而让乘客能够随时随地保持公交与自行车的无缝对接,提高换乘效率。这种模式,能够实现交通运行方式的流动衔接,最大限度地整合自行车与公共交通两种交通资源的优势,减少自行车停放站点,但是这种方式在哈尔滨市短期内难以实现。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