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鸡西市恒山区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18元,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13元,年均增长16.6%……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见证着鸡西市恒山区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五年间,鸡西市恒山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笔笔厚重的投入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仅2010年,恒山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资金就达78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2.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就业是民生之本。鸡西市恒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就业政策体系也日臻完善。五年间,鸡西市恒山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6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30人,职业就业3140人,开发公益岗位300个,劳务输出1022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五年来,鸡西市恒山区全额补发、兑现第三轮阳光工资960万元;为4038名行政事业单位职工落实基本医疗保险558.2万元;为行政事业单位1800名职工发放供热补助140万元;为6983名离退休人员上调了工资,并审验养老金领取资格证;发放社保补贴3000余万元;城乡低保人均补差年提高564元,为3029名特困户交纳医疗保险11万元,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360人,新建优抚房13户,为3000余名国有企业和集体职工解决企业陈欠工资3960万元。
医疗保险是民生之需。鸡西市恒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6年正式启动以来,参合率逐年提高,已达到99.2%,超出规定任务指标1.2个百分点,参保人数59756人,覆盖面达88.5%,足额匹配新农合资金97万元。2010年,鸡西市恒山区新农合筹资标准达每人150元,增长150%,参合群众医药费用补偿比例进一步提高,区和区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医药费补偿比例分别比上年提高15%和5%,在区级医院住院起付线由原来的300元降至200元,补偿比例由原来的45%提高到60%,区级以上医院住院起付线由原来400元降至300元,补偿比例由原来的35%提高到40%,市级以上医院住院起付线由原来1000元降至500元,补偿比例达到30%;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标准由原来的60元提高到300元,剖宫产补助由原来的120元提高到400元。大病补偿封顶线进一步提高,个人大病年度补偿限额从1万元提高到4万元。
安居是民生之愿。五年间,他们秉承着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将安居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先后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1.3亿元,完成2万平方米中心广场建设、国家矿山地质公园一期建设、9万平方米商品住宅楼和1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35.4万平方米沉陷区住宅楼建设、70万平方米棚户区住宅楼建设、12所学校教学楼改造和维修建设等15项工程。争取国家廉租住房补贴资金2100余万元,使5863户家庭直接受益。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490户、32692平方米,圆了众多农民家庭的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