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深情怀念,何止于万千病患……
2011-04-21 09:51:35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明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富裕县繁荣乡村民追忆我国治疗克山病著名专家于维汉——

深情怀念,何止于万千病患……

  生活报4月21日讯 去年11月,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我国治疗克山病的著名专家——于维汉教授去世,记者曾亲赴富裕县繁荣乡采访,发表了《跨越34年的两张照片还在诉说》一文,报道了全乡村民对于维汉教授的追思。时隔五个月,记者再次踏上于维汉曾工作过的这块土地,于教授不怕艰苦、不怕危险、救死扶伤的事迹仍在村民的口中流传,也被他深爱着的黑土地所铭记……

  救死扶伤守了三天三夜病人

  李树云是繁荣乡永进村的“防克员”,是于维汉在繁荣乡收的第一个“徒弟”。现在的李树云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但是仍坚持在村医的岗位上。“于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告诉我,医生救死扶伤是本分,不能追求名利。”李树云说。

  1964年,21岁的李树云当上了村里的“防克员”。永进村是克山病的高发区,也是于维汉往返次数最多的村屯,李树云成了他的“跟班”,每天跟着他走家串户,检查、诊断、注射。1968年春,村民汪明光的母亲张某突发急性克山病,生命垂危。于维汉从乡里骑自行车冒着大雪赶了8公里路程来到永进村。当时张某已经休克,如果不能苏醒过来,将可能死亡。于维汉跪在炕上为张某服药和注射,于维汉忙得满头大汗,发现张某已经没有了呼吸,他立即弯下身子,嘴对嘴对她进行人工呼吸。

  随后,于维汉在病人身旁守了三天三夜,测量患者体温,听脉搏的声音,有时一下午都跪在炕上。当时于维汉跟患者家人一起吃饭,从不嫌弃条件差。三天后,张某终于睁开了眼睛,看见满脸胡子、眼睛通红的于维汉吓了一跳。“终于救过来了!”于维汉如释重负。几乎三天三夜没睡觉的他被搀扶回到住处,睡了一天一夜。

  “于老师不但教我医学知识,还教我为医之道。”回忆起于教授,李树云泪眼婆娑。李树云说,于维汉带过的“防克员”整个繁荣乡有18人。

  抗击疾病救治患者6000多人

  在繁荣乡有个全乡最大的大院,那里曾是于维汉带领学生们治疗克山病的观测站,他们在这里治病救人、研究药物,进行各种实验,先后检测了1万多例克山病患者。在富裕县和克山县抗击克山病的几十年里,于维汉带领学生抢救和医治患者达6000多人。

  一年冬天,孕妇李淑珍突发克山病被送到观测站,正在其他村屯检查的于维汉冒着大雪,乘坐村民提供的雪爬犁赶回观测站,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立即带着学生抢救患者。一天后,李淑珍病情好转,可是新问题出现了,她即将临盆,于维汉从未接生过,他从乡里找来一名助产医生,凭着自己深厚的医学功底,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李淑珍母子平安。

  1984年冬天,于维汉到乡政府办事,听说住在繁荣乡鹿场的宋老太太快不行了。赶到了繁荣乡鹿场,于维汉发现宋老太太是急性克山病,因为疲劳过度发生休克,家人都以为人要死了,经过一天的抢救,宋老太太终于醒了过来。

  为了减少克山病的发病率,于维汉想尽各种办法,在丰田村办过小儿食堂,也尝试过用樟脑治疗,还用车拉水给村民喝。今年49岁的吕会珍曾在小儿食堂吃过饭,“当时于教授把村里的小孩都集中在一起吃饭。我只有8岁,吃了四年小儿食堂,主要是吃豆制品。”采用吃豆制品预防克山病取得了明显效果。

  于维汉联系工程队,在丰田村打了180米的深水井,村里用上了自来水,村民患克山病的几率明显减少。后来,于维汉教授又采用补葡萄糖和补维生素C的治疗办法,最终提出自己在预防克山病领域的权威学说——营养学说。

  平易近人村民都叫他“老于”

  在村民初宝昌家,他用手指着发黄的照片问记者:“你能看出哪个是于教授吗?”原来,老人家的相框里贴满了于维汉在这里生活时的照片。“这是他一家人的照片,这是他跟我们一家人的合影。”拿着于教授的照片,回忆起曾经坐在炕头上和自己一起喝酒的“老于”,73岁的初宝昌老人眼睛湿润了。

  初宝昌认识于维汉是在1968年,那时他一家人都在繁荣乡。于维汉第一次到他家吃饭时,初宝昌担心:人家大教授,不会嫌弃咱们家饭菜不好吧。结果坐在火炕上,初宝昌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于教授脱鞋坐在炕上,自己去盛上小米饭,和初宝昌的几个孩子一起吃了起来。孩子小,手不干净,经常用手抓菜吃,但于维汉一点儿不介意,告诉他们,吃饭不能用手抓,不卫生。于维汉经常坐在炕头上跟村民一起吃饭,时间长了,村民都亲切地叫他“老于”。

  在繁荣乡,说起于维汉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知道他是全乡的恩人,年轻人叫他“于大爷”、“于叔叔”,孩子叫他“于爷爷”。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