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一代名医悬壶济世风范长存——追忆于维汉
2011-04-22 09:16:4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宇清 彭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于维汉院士当年在富裕县繁荣乡设立的克山病观察点。高明摄
 

在位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现代化克山病研究所内,学生正在做实验。高明摄
 

  黑龙江日报4月22日讯 几个月前,你永远地离开了深深眷恋的这片黑土地。死神虽然夺去了你的生命,但无法夺去你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旷世奇功。

  不到30年的时间,你成功地遏制了奇症克山病,令1.24亿人成功摆脱了病魔的纠缠。你的名字——于维汉,已深深铭刻在千千万万人的生命里。

  绵绵山乡,你救过的乡亲惦念着你,你的照片至今仍被摆在他们家中最显著的位置,你不只是他们的恩人、更是朋友和亲人。

  青青校园,你的同事、学生想念着你,你是他们为医、为师路上永远追寻的榜样,你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为医者为挽救生命奋勇探索。

  你是怎样的人,能令人们如此怀念、敬重?与你素未谋面的我,试图在采访的过程中得到解读。

  乡亲们说,你是一个土气的老头,头戴狗皮帽子、身穿破棉袄和旧军裤,腰间还扎着麻绳。为抢救濒危病人,你二话不说,扑上去就做人工呼吸;为方便给患者看病,你能在北方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大冬天住进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冷屋子……

  你的学生说,当你站在讲台上,其实是一个很洋气的教授,你穿着西装,戴着袖扣,自如地用日文、英文与外国学者交流,你的谈吐、你的学识一次又一次征服过中外学人。你曾翻译国外教材,鼓励一批批学生走上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

  你的同事说,你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刚刚学会开车的同事送你去齐齐哈尔参加学术会议,雪天路滑,车子翻进沟里,你的腰椎出现了压缩性骨折。但是脱险之后,你的第一句话却是:“这不怪你,责任在我!”

  你的挚友说,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你爱好广泛,尤其酷爱收藏石头。有一次,学校外事部门为送外宾的礼物犯难时,你拿出了自己的珍藏——一块老龙头的石头和一块嘉裕关的石头。你风趣地对外国友人说,“我将整座长城送给了你。”

  你的妻子说,你是一个浪漫的人。你虽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病区,却从未忘记要做一个好丈夫。25年前,当你56岁时,碰巧与她都在日本参加学术会议,你提议要为她补过蜜月。于是,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学术会议的空当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

  ……

  你是如此丰富的人,我无法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你、概括你!于是,我穿过一座座村庄,一片片农田,到病区、到村舍找寻你的精神,探寻你的故事。

  你是那样一位可敬的医生,你的心与病人贴得那样的近,你将乡亲们视为你在乡下的至亲。望着他们被病魔肆意折磨,你心如刀绞,誓将病魔驱走。为此,你宁愿数十年扎根病区,二十多个春节在老乡家度过。如今,病区的老人们身体都很硬朗,回想与你鏖战病魔的日日夜夜里,总有无数温暖的记忆涌上心头……

  富裕县繁荣乡,你曾在这里设立了克山病观察点。你曾骑车送药的崎岖土路,已变成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而乡里条件简陋的卫生所也已被现代化的卫生院大楼所取代。事事变迁,唯独乡亲们对你的感情没有变。提起你,乡亲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辈子都忘不了你。”

  你还记得吗?住在富裕县繁荣乡永进村的周文华,他是一位罕见的痨性克山病患者,是你为他的生命创造了奇迹。周文华老人谈起你时,激动地说:“他可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周文华1993年突发痨性克山病,在当时那个年代无法治愈,只能维持。可你却让这位老人安然无恙地活了20多年,就连日本专家见了,也为此惊叹不已。

  周文华还记得有一年,你帮他联系好去省城住院治疗。你天天上班之前都会去医院探望他,告诉主治医生他的病史,叮嘱用药时的注意事项。你还特别嘱咐医生:“这是我富裕的老乡,老乡家里不富裕,只带了1000块钱来,你可不准把他的钱全花光!”结果,原本需要5000多块的医药费,周文华只花了880元。临走时,你还塞给了他100元作路费。他对你说:“多亏你了,老于头!”一旁的医护人员听了,说:“你好大的胆子啊,敢管我们哈医大的校长叫‘老于头’?”周文华懵了:“可他就是我们老于头啊!”    


    讲起这段经历时,周文华老人眼圈红红的,他说:“我想你啊,老于头!”

  你还记得吗?永进村先后患上克山病的毕爱兰母女俩,是你给她们带来了生的希望。毕爱兰不到30岁就得上了克山病,由于家里穷得空无一物,毕爱兰不想治病,一心等死。你带着医疗队的医生去给她免费看病时,她却跟你说:“不要看了,我没钱买药。”你笑了,告诉她:“你这病得吃药,没钱,我出;你这病也得打针,没钱,我给;你这病还得改善营养,喝豆浆,没钱,我拿!”

  不料,不幸又再一次在这个家庭降临。毕爱兰的女儿在12岁时也患上了克山病。你对她说:“别急,我一定把你闺女的病治好!我治不好,就把我的女儿换给你,让她给你养老。然后,我把你女儿带走,带到省城接着给她治病!”

  说起往事,毕爱兰抹着眼泪说:“我们想你啊!”

  你还记得吗?丰田村的吕永玉一家。1968年,吕永玉的老伴张桂香突发克山病,当时已是夜里十点多了。接到电话后,你骑着车、顶着雪赶到他家去抢救。你一夜未歇,滴水未喝,一直忙于给张桂香用药、观察她的反应。张桂香十分过意不去,你却说:“你病得这么厉害还不找大夫,我不来你怎么撑到天亮啊?”张桂香至今还记得你最喜欢吃农家的小米饭和炖河鱼,她多想再做一餐饭来感谢你的恩情啊。

  为了不让孩子们患上克山病和大骨头节病,你在村里开设了免费的小儿食堂,改善孩子们的伙食。那个年代村村户户都只吃苞米面,可是你却为小儿食堂弄来了白面、牛奶、猪肉等“紧俏物资”。就是这个小儿食堂成功地让孩子们远离了克山病和大骨头节病。这是吕永玉的女儿小时候最清晰的记忆。

  吕永玉的女婿马兆坡还记得你为村里打了一口深水井。为了能让大伙喝到更纯净的水,你专程从省城请来了打井工人,在村里打了一眼井。后来你还请工人布了管线,让大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吃上了自来水。

  回想起与你相处的那段日子,吕永玉一家人几度哽咽,念叨着说你是他们家乡的大恩人!”

  你是那样一位可亲的院士,在乡政府的礼堂里、在队部的院子里、在老乡的病床前,都留下了你为赤脚医生上课的身影。你虽然走了,却为病区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如今,当年的赤脚医生都已成长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多想把病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家乡的日新月异告诉你……

  “今生最大的荣幸就是能跟这样了不起的院士学医。”你的学生杨登岭这样说。1958年,克山县北联乡出现了一次克山病大爆发的情况。有一个村子原有1300多人,几天下来,死的死、走的走,剩下不到700人。当时杨登岭是刚满20岁的小学教员,见此情景,也想尽快离开此地。就在这个时候,你带着一支十二三人的防克医疗队出现在他们眼前。你们在抢救患者的同时,还修理冒烟炕、建造防寒厕所,你的到来给人人自危的小山村带来了生的希望。于是,杨登岭决定,要跟着你这位老大哥给家乡换一番模样。他报考了当地的护校,成了一名防克员,后来还成长为克山县涌泉乡卫生院院长。

  “没有恩师,我今天就不会成为一名医生。”你的学生包香军这样说。包香军17岁时就在富裕县繁荣乡跟你学医,从克山病的诊断到开药、配药、打针,都是你亲手教的。那时没有教材,你的工作笔记就是讲义;那时没有教室,克山病的观察点就是讲堂。现在当年那个青涩的防克员已成长为当地深受百姓信赖的医生,担起了繁荣乡永胜村卫生所所长的担子。

  “不仅是恩师,更是我们全家的恩人。”你的学生李金生这样说。他的爱人董玉琴当年身染克山病,就是你出手治好的。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以你为榜样,一路上从乡镇卫生院的卫生员,渐渐成长为齐齐哈尔公安医院副院长。闻听你去世的消息,他与老伴专程从齐齐哈尔赶到哈尔滨来参加追悼会,并在花圈上留下了自己手写的挽联:功德盖世垂千古,学术超群惠亿民。

  “是良师、是益友,还是宽厚的父亲。”你的博士生尹新华这样说。1996年她在北京做博士课题研究,紧张的工作令她一度因高热晕厥了十余次。你听说后,专程打长途电话,为她联系了北京的专家做检查。为了消除她的后顾之忧,年过七旬的你专程去看望了她生病的父亲和年幼的女儿。你时常告诉你的博士生们:“要有世纪眼光,就一定要到发达国家去看一看,学习一下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你亲自写推荐信,将尹新华等博士生送出了国门。这些年来,她不仅从你身上学到了一个医生尊重生命、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更学到了一个学者追寻真知、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如今,学成归国的尹新华已成为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的杰出专家和博士生导师。

  你是那样一个可爱的人,你恪守原则却不古板生硬,你忘我工作却不失浪漫情怀,你不花公家一分钱却乐于为心爱的事业奉献所有。对事业、对亲人、对同事,你一直留存着一份最真的情感,你的音容笑貌扎根于每个人的心底,你是他们心底最为敬佩的精神楷模……

  你的同事李玉堃了解你的性格。他说你是一个“有个性”的倔老头。你作为校长去附属医院视察工作,坚决不肯让医院准备午饭。你自己掏钱,请一同视察的同事到食堂吃了午饭。你对同事说:“我们要吃自己的饭,不要花公家的钱。”凡事,你喜欢事必躬亲。你当上校长后,觉得对学校的后勤工作不够了解,就每周去锅炉房与工人推一次煤,了解他们工作的难处、苦处。工人们眼见你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校长也走上了劳动一线,活儿就干得更加用心了。

  你的妻子徐岸明知道你的遗憾。你与她在病床前过了钻石婚的纪念日。虽然你们结婚60年,你与她相伴的日子却屈指可数。你昏迷前的那个春节,已不能开口说话,你费力地用手指向病房的门口。她明白,你想要回家。20多个春节你都是在病区度过,你多么希望能回家陪她过一个团圆年。其实,她和家人从来没有为此怪你。她说,每当见到病区的乡亲,就觉得她和家人无私、无怨、无悔地支持你的工作,是多么值得!

  你的孙女于心韵记得你的嘱托。你曾说,你为医疗事业,贡献了青春,贡献了中年和老年,但这还不够,你还要贡献你的子孙。你生前用院士津贴设立了“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你的孙女说:你虽然走了,但这个基金不会终止:爷爷走了,奶奶会把它继续下去;若是奶奶走了,伯父会把它继续下去;若伯父走了,我还会把它继续下去;即使有一天我也走了,我的孩子还会把它继续下去!只要于维汉的血脉还在,这个基金就永远不会停止!

  你的一生救活了无数的人,而当你需要救治时,大家却束手无策了。但你安详的面庞告诉大家,不要悲伤,你已完成了一个医生光荣而崇高的使命。明天,你的学生和千千万万的白衣天使也会如你一般,为了“治病救人”这4个字,忘我奉献、奋斗终生!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