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村里石碑“讲述”战胜克山病
2011-04-22 10:06:17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明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纪念于维汉抗击克山病的石碑
 

于维汉(右一)调查病情的老照片
 

  生活报4月22日讯 站在克山县西城镇英民村村口,看见干净的街路和整齐的砖瓦房,谁也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个克山病高发的地区,当年十室九空,病魔肆虐已经成为历史,克山县这个由于克山病而闻名全国的县现在已经没有一例克山病病人。这一切,几乎都是于维汉教授带领医疗队,带领村民积极预防和治疗的结果。至今,在村卫生所的大院中,还有记录于维汉治病救人的功绩,村民说:“于教授的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两小时打一针

  四天救下病危小女孩

  “以前克山县全国闻名,只要从克山县出去的人,人家都以为是克山病,躲得远远的,怕传染上,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说克山县人有克山病了,这都是于维汉教授和他带领的医疗队的功劳。”说起当年克山病的危害,克山县委副书记高春伟很感慨,“以前我们这里是落后地区,别人都不愿意来,消除了克山病,现在这里变成了好地方。”

  现年75岁的杨登岭老人曾是克山县防疫站的一名工作人员,曾跟随于维汉一起参加抗击克山病的“战斗”。“1958年,北联乡北克村克山病爆发,死亡100多人,10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700多人,很多人离开克山县。当时于维汉教授带着十多人的医疗队进驻了克山县,很多妇女都是早上发病,于教授用樟脑丸治疗,但效果不是很好,于是就准备了‘快马爬犁’。一旦村里有人发病,就用爬犁拉着病人到县里看病。当时没有车,马拉爬犁是最快的。”杨登岭说。

  1958年春天,一名8岁的小女孩发病,于维汉带着人坐着爬犁赶到小女孩所在村子,当时小女孩脸色很白,呕吐不止,而且出现水肿的情况,于维汉立即抢救,为其注射药物。“平均两个小时打一针,一直坚持了四天。四天里,于教授几乎没有休息,小女孩最后得救,交给卫生员继续治疗。”杨登岭回忆说。

  76岁的刘东河老人告诉记者,克山病高发的1958年,当时的光荣村死亡了20多人,300多人的村子最后只剩下了40多人,克山病的肆虐让光荣村十室九空,惨不忍睹。至今在老人身上还能看见克山病的印记,他的双手还患有大骨节病。

  大搞卫生 吃豆制品

  防治克山病取得效果

  说起当年于维汉抗击克山病,杨登岭很有感触,“于教授提高了我们一代人的素质!”为了及时治疗克山病病人,于维汉提出了专人、专马、专车接送病人,同时带领当地村民大搞个人卫生。“于教授认为克山病高发与卫生条件不好有关,也跟当地冬天太冷有关,就提出打扫房间卫生,并糊窗户糊门,还搭建保暖的土炕,并将室外的厕所搬到室内,保证村民不再挨冻。”杨登岭说。尽管当时于维汉的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遏制克山病,但是却提高了村民的卫生素质。

  为了抗击克山病,当时在于维汉的带领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全县都办起了大食堂,喝豆浆,吃豆制品,对防治克山病有一定效果。

  73岁的夏振林老人告诉记者,于维汉在克山县工作时,平易近人,很能吃苦,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当时克山县冬天非常冷,室内的温度达到零下30度,但是于教授不怕,到村民家治病时,跟他们同吃同住。有时候早上起来时,帽子都挂着霜。”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于教授带领医疗队始终坚守在克山县,并最终让这个县摆脱了克山病。

  战胜克山病

  全村人永远铭记于教授

  在克山县西城镇英民村卫生所的大院内,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党和政府对抗击克山病的支持,也刻着于维汉等医疗专家抗击克山病的功绩。据村书记王文明介绍,这块石碑立于1995年,那时克山县已经完全消除了克山病,为了纪念抗击克山病的胜利,当时被称为光荣村更名为英民村。

  在卫生所的展览室内,记录了全村抗击克山病的历史,也记录着于维汉教授深入居民家治病的往事。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百余位村民围聚在村卫生所门口,每一位村民都能或多或少地讲述于维汉治疗克山病救人的事迹。“我听父辈说过于教授曾在我们村医治克山病人,也知道那时得克山病死了不少人。于教授是我们全村的恩人,如果不是他带人抗击克山病,根本没有现在的英民村。”一位村民说。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