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团成员孙殿军。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摄
一辈子为民攻关为民坚守的仁爱大医
中国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 孙殿军
我叫孙殿军,是中国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我作为后来人,既为这个中心的光荣历史而自豪,更为这个中心的创始人于维汉院士而骄傲。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他那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一辈子为民攻关、为民坚守的仁爱大医形象,都将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在克山病已经几乎绝迹的今天,再来说克山病,许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凡是经历或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一谈起克山病依然感到不寒而栗。这种病骤然发作,患者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因在克山县首先发现,因而被命名为克山病。1935年前后,这种病又在克山县连续爆发了三次。每逢大流行的年份,一个屯几十人、上百人的连续死掉,一个冬天过去,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屯落连死带走就“黄屯儿了”。其实,这种病不仅发生在克山县,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16个省300多个县的偏远农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发生,涉及一亿多人口。解决克山病问题,不仅事关农民生命,事关民族团结,还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按照党中央和黑龙江省委指示,选派专家参加医疗队进行克山病防治工作。面对百姓危难,年仅31岁的于维汉副教授毅然接受党组织的重托,率先奔赴我省克山病重病区。在德都县兴龙公社一户农家,他目睹了一个6岁小男孩奄奄一息的无奈和悲伤。就在几天前,他的爸爸、妈妈、姐姐都因得了克山病离他而去。小男孩用微弱的声音说,“伯伯,救救我吧,我才6岁,我不想死。”孩子那孤独的眼神,爷爷那绝望的面孔,深深地刺痛了于维汉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制伏克山病这个威胁百姓生命的恶魔。
当时,医学界对克山病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没有资料积累,没有实验设备,从那里着手啊。于维汉果断地提出,“为农民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要坚持实践第一”。凭着这分睿智、气魄和为民解难的责任,他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资料开始,深入克山、北安、德都、富裕等农村重病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十几年间,他走遍了我省西北部病区的大小村落,调查了60余万人。一年冬天,于维汉到一个偏远的村落抢救病人,直到很晚才坐马爬犁往驻地赶。西北风卷着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快到驻地时,赶马爬犁的人回头一看,于维汉却不见了。他心想,这可坏了,怎么把于大教授够给拉丢了呢。随即掉头往回找,跑了好几里路,才在一个雪窝里找到于维汉。他拉着于维汉的衣袖,不住地喊着,于教授、于教授。疲惫已极的于维汉从雪地里爬起来,一边拍打着身上的积雪,一边说,“不好意思呀,我睡着了。”
在偏僻的农村病区搞科研,在今天看来简直无法开展。但于维汉的科研工作却通宵达旦地进行着。他因陋就简,利用旧仓库做实验室,用豆腐板做试验台,用冬天自然低气温做冰箱,用蜡烛来照明。然而,科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他采用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疗效甚微;用升压药物治疗患者,效果也不理想;用注射冬眠药物治疗患者,也只能解决恶心呕吐问题,死亡率仍然很高。为此,他有过困惑,有过失落,但拯救百姓危难的责任和使命,促使他不能有丝毫懈怠,只能加快科研攻关的脚步。
1958年,他在哈医大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先后主持进行了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表现。同年,于维汉果断使用100毫升葡萄糖和冬眠1号药物注射,病人很快消除了恶心反应。而后,他又把这两种药物用在四个重症患者身上,收到了同样的效果。从此,由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大幅提高。更难能可贵的是,于维汉并没有就此止步。1961年,他提出克山病病因假说,指出克山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为此,他在德都县一个有1500人的村子进行了改善膳食预防克山病的观察。1964年,他又在富裕县繁荣乡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点,对16000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综合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建立家庭病床,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使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慢型、亚急型克山病5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经过14年连续观察,获得明显成效,基本解决了预防问题。
他担任哈医大领导职务后,本来可以相对轻松一些了。但他放不下对克山病的研究,更放不下百姓的健康。一次,学校党委副书记程锡绎有事要找于维汉,家里没找到,办公室没找到。学校打更的老人告诉他说,你到生理学楼上的实验室去看看。那时己经是半夜十一、二点钟了。程锡绎走到楼上的实验室,于维汉正在全身心作实验,根本就没发现有人进来。上世纪80年代,于维汉倡导和主持了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行前,云南方面提出,请他先到昆明停留几天,他坚持说,还是直接到楚雄病区去吧。在病区,他不住高级宾馆,坚持与百姓吃住在一起。通过这次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性考察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楚雄克山病流行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进而提出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了克山病发生发展规律,在克山病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他80多岁的时候还提出,要到甘肃、四川等克山病区再走一遍,以便整理出更完整的资料。他主持和起草的《克山病分型、诊断、治疗》、《克山病病区划定标准》、《克山病流行特点》、《克山病病理诊断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规范了我国克山病防治工作。他负责的科研课题,先后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有4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2003年,他又主持编著了长达100多万字的《中国克山病》。并成为我国地方病研究领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经过他的科研团队和全国同行的不懈努力,其科研成果不断被党和政府采用,转化为国家的地方病防治措施和策略,并加以实施。困扰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6个省309个县、涉及1.24亿人口的克山病病魔终于被降服了。他被誉为“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日本医学界很多专家称赞:“他是一个像神一样了不起的人!”
于维汉院士一生坚守在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前沿。他安于清贫、甘于寂寞,不畏艰险、治病救人,协作攻关、不断创新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仁心大爱,他的执著坚守,他的信念和忠诚。他永远是我们医务人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附:孙殿军简介
孙殿军汉族,1962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中国地方病控制中心、卫生部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委员、流行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于维汉同志的学生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