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教授 关振中
我叫关振中,是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教授。从1966年起,我有幸跟随于老师在防治克山病的岗位上工作了25年。25年,可以说经历了许多许多,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于老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
当年的克山病区,阴霾漫天,情景凄凉。日伪时期,日本医生把克山病当成一种烈性传染病,穿着防疫服,带着防毒面具检查死者,看着十分恐怖。建国后,党和政府也曾派医生到病区,但都无功而返。可于老师在病区一干就是30多年。他说,“我对党有深厚感情,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病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医疗队的一位司机入党了,他特意安排一桌酒菜,同大家一起为这位司机祝贺。还郑重地对这位新党员说,“入了党,就多了一分责任,要让老百姓信服,才不愧这一光荣称号啊。”为了给百姓治病,他什么都豁得出去。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他就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病区患者多,发病急,忙得他连饭都吃不上。直到饿得实在不行了,就用连当地人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充饥。
1965年春节,于老师和医疗队的同志正在驻地吃年饭,来人说,兴隆二队的王善珍发病了。他立即撂下饭碗,带着两名年轻医生,顶着鹅毛大雪就往兴隆二队赶。当他们到达时,王善珍已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他顾不上脱掉外衣,跪在炕上就开始抢救。病人的丈夫看到于老师靴子里的雪化了,要给他换双鞋。他说,“病人病情很重,顾不上这些了。”就这样,诊察、用药,忙了大半夜。病人的丈夫过意不去,劝于老师睡一会儿,他摇摇头,让两个年轻医生睡下,自己却一直守候在病人身旁。24小时过去了,当心电图显示病人已变成窦性心律时,他才坐在炕上长舒一口气。1964年春节前夕,德都县兴隆乡洪升村崔振海的妻子发病,一定要请于老师去看。医疗队的同志们都说,“于老师有病了,还是我们去吧。”他听后却坚决地说,“我是来为乡亲们治病的,他们要我去,我也应该去!”随即,他带病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连夜走了30多里的路才赶到患者的家。
校园里的于维汉举止高雅,风度翩翩。而在病区,这位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没吃过苦的大学教授却从不叫苦叫累。每年的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为了抢救患者,从1953年到1985年的32年间,于老师有20多个春节是在病区度过的。在病区,哪里有克山病患者,他就忙碌在哪里;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去逝了,哪里的送葬队伍中就有他的身影。长期的劳累,他患上了肝炎、胃溃疡、角膜软化症。即使这样,组织上送给他的药品和食品却一点都舍不得用,都毫无保留地送给了困难群众。1974年3月,于老师要从富裕县繁荣村赶赴齐齐哈尔,参加一个地方病会议并作重要发言。因司机有事不在,就由我驾车前往。那天,雨雪交加,路面上全是冰,就在距离齐齐哈尔还有几公里的地方,我驾驶的吉普车翻到了沟里。汽车顶棚的铁杠紧紧压在于老师的后颈上,眼见于老师的脸由红变紫,呼吸越来越困难。我心想,这下完喽!于老师让我给害死啦!我双手拼命抓住铁杠,像举重提杠铃一样拼命提拉,拉了十几下总算把铁杠拉弯,他才解脱出来。当时,我急的直跺脚,眼泪已经掉了下来。可于老师开口的第一句话却说,别紧张,责任不在你。我颤抖着,把他拖到车垫子上躺下,等待救援。疼痛使他的头不住地冒汗,他却还在自言自语地说,开完会得去内蒙,研究治疗阿荣旗的病。救援人员赶到后,把于老师送医院拍片,他4-5腰椎压缩性骨折,必须住院治疗。治病期间,他一边忍着剧痛进行超常恢复锻炼,一边研究克山病的相关资料。医生们劝他说,你还是多休息吧,身体总动不利于恢复呀。于老师却说,“时间不容人啊,病区的百姓在等着我那。”
在病区,于老师从不摆教授的架子,把农民当作自己的朋友,是老百姓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他稍有闲暇,就到村民家问寒问暖。村民们一见到这位穿着朴素,平易近人的教授,就喜在心里,乐在眉梢。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于”。“老于,今天到我家吃饭吧!”“老于,我家孩子病了,你来给看看……”成了挂在村民嘴边的口头语。他给病人看病从没嫌过脏,没嫌过味,不管卫生状况如何,他上炕就坐,不管孩子有没有鼻涕,拉过来就抱在怀里。每次下乡巡诊,他总是和大家一样背着心电机和小型光机,冒着刺骨的寒风,坐着马爬犁巡回在分散偏僻的大小村落。由于经常在各村屯抢救病人,也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时候他几天回不了驻地,赶到哪里就住在哪里。有的老乡家的被褥长时间没有拆洗,被头又脏又硬,可他觉得盖在身上很是暖和。一天,早上起来我感到身上很痒,翻开衣服一看,是生了虱子。于老师说,“这不算事,学我。睡前把衣服脱下来,挂在窗帘钩上。早晨把衣服拍打拍打再穿上就没事了。”几十年间,他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先后救治了6000多患者。被乡亲们誉为“百姓的教授”、“百姓的好医生”。
于老师常跟我们说,“老百姓把生命和希望都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尽责。”他还嘱咐我们说,“一个好医生是在病人的身边成长起来的。不仅要倾听患者的声音,看患者的表情,还要细心观察他的痰、他的尿、他的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病情,对症下药。”于老师的这番话,是对我们医疗队的要求,更让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和病区百姓走得那样近,处得那样亲。他做任何事情,既注重解决当前问题,又特别着眼长远。他到病区不久,就着手培养当地的防克员,要给农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1958年,克山县北莲乡北莲村灾情严重,患者接连不断的死去。20岁的小学教员杨登岭,因害怕传染上克山病跑回了县里。可于老师每天为乡亲们到处奔波的身影在他心里总是挥之不去,他觉着有点不对劲,就又回到村里,找到于老师说,自己已决定改行,报考了护校,并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防克员。在富裕县繁荣乡丰田村,他自己买黄豆,在村里开设了小儿食堂,45名四至十二岁的孩子喝上了免费豆浆,吃上了豆粉馒头。他帮助村里打了一眼180多米的深水井,建起了井房,使村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五年以后再次回访,村里的了大骨节病、克山病消亡了。当他看到孩子们那天真烂漫的笑脸时,他满意地笑了。
于老师说,“老百姓永远是天,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为百姓出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他一心为民、一生为民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为百姓忘我奋斗的动力源泉。他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铸就了一座丰碑,向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大爱大美的人生答卷。
附:关振中简介
关振中 满族,1940年5月出生,大学学历,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工作至今。是于维汉同志的学生、同事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