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团山悲歌之十年纸上规划 十年持续破坏
2011-05-09 10:08:32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同 曲显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团山景区大门

景区周边道路坑洼难行

  东北网5月9日讯 呼兰对团山景区的综合规划,可以追溯到10年前——2001年推出的景区规划内容非常非富,但至今其中描述的古迹也没有恢复,天然浴场、渔村、滑雪场与滑冰场等“硬件”项目几乎都没有落实。此后,团山“发展规划”年年都会出现在呼兰政府工作报告中,但均没有启动什么具体项目。

  与此对应的是无序开发,在当地人眼中,这10年团山所遭遇的破坏,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严重。因为有利可图,“各方势力”都瞄上了这里,由于区、乡政府放任自流,种种牟利人群一拨拨地冲上来,肆无忌惮地吞噬团山。

  纳入“省级文保” 首度规划即“画饼”

  1999年,团山景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后不久,当时的呼兰县就开始着手开发这一地区。记者找到了2001年该区的一份“帮贫”规划,上面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

  这份规划的内容包括:将团山至高速公路立交桥的25华里路面升级,从团山西部至呼兰河修建2华里标准公路,把山与水连接起来;建一座功能比较齐全的娱乐城;恢复辽代佛塔等古迹;建一个高规格的宾馆;在邻近山体部位的呼兰河上架一座铁索桥;在金代运粮河区段开设一个天然浴场;在浴场对面建一个特色渔村;在山门就近处建一定面积的停车场;购置2艘快艇,便于游人观赏呼兰河沿岸风光;开凿铺装登山与环山便道;建两处滑雪场和滑冰场等旅游开发项目。这个总投资190万元、预计可新增效益100万元的规划,至今“硬件”项目几乎都没有落实。

  2005年5月,记者曾在这里看到:景区大门敞开着,管理办公室内空无一人,门外只有一把“铁将军”看守;景区的介绍牌和布局图均生锈破损,几乎看不清内容;山下的呼兰河两岸被河水冲蚀严重,泥土散落现象随处可见,对岸更是形成了沙带,风沙随风刮过河面,形成黄烟。

  团山村一些村民在此处大兴土木建房围院。一名村民说:“这里要是开发的话,房子就值钱了,不少邻居都在翻建房院,大家都在比着干。”

  工作报告年年提 具体项目“零启动”

  2006年,呼兰的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继续保护和完善以团山风景区为主的金元文化旅游区。此后,团山“发展规划”年年都会出现在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没有什么具体项目启动。而“采矿业”却复兴起来,山体被承包者抽水挖土。

  2008年前后,团山村开始修团山景区山门,同时在山门边建了一片房屋,景区办变成了“绿色山庄”。也许是因为所有人的背景,很多人都意识到景区开发可能真要提上日程了,于是废弃的小湖有人承包建起鱼塘,湿地上开出了大片耕地。

  2009年,呼兰在展示文化名城形象时提出:该区“一城”居中、“两翼”张开、“三足”鼎立的开放式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一城”即呼兰古城区,“两翼”是呼兰境内的松花江和呼兰河;“三足”之一就是以团山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为代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而此时的团山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面临的破坏,已达到历史新高。

  呼兰区新规划又成“黄金首站”

  2010年3月,呼兰区对外发布信息,要沿呼兰河打造80公里黄金旅游带,团山将再现“金代兵营”。这个黄金旅游带包括团山金代遗址、呼兰古城、呼兰河口湿地、腰堡渔港、松花江森林公园5个主要景区,预算工程造价达到近10亿元。呼兰区要在长达大约80公里的流域内,以水为载体,落实“文化呼兰河,生态松花江”的理念。

  作为整个旅游线路的第一站,呼兰区是这样描述团山的:距哈尔滨主城区40公里,区域内树木繁茂,古迹林立。至今保存着辽金明清历代名胜古迹十余处。金兀术曾在此建大本营,当初在此营建点将台、校军场、烽火瞭望台、炮台等,这些遗迹至今清晰可辨。目前团山开发已经初步展开,修建了矿泉水加工厂,并对区域内的道路、电力等基础服务设施进行了建设。这些描述,显然与现实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记者了解到,呼兰区规划部门将利用团山村原有村落,以金源文化营造山寨整体氛围。如设立具有古代氛围的靶子场;森林中建古代狩猎场等。

  败光“风景区” 转搞房地产

  从记者踏访的情形看,这个比较新的团山开发规划,仍不免有“画饼”之嫌,它与团山凌乱的现状存在着太大的距离,而这又不是三年五载就能拉齐的。在团山村,记者曾询问过住宅距团山最近的几户村民,他们称根本没人打过招呼或给过指示,自家的房子也改不成“山寨”。

  呼兰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在网上公布了,里面大段描述了水城建设项目,比如率先将“北国水城”样板区建成三家子避暑新城,统筹推进月亮湖休闲度假区、呼兰河口湿地、呼兰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建设,打造松花江沿江旅游产业带、哈尔滨湿地游黄金线路等。团山风景区这个名字,又一次消失了。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团山风景区门口的“绿色山庄”上网发布卖房信息,也正是在此报告面世前不久登出的。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