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5月10日讯 9日黑龙江晨报刊发《行善?还是使用“黑奴工”?》一文后,热心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表示十分担心几位智障人的生存状态和安全,还有读者称自家也有智障亲属走失,迫切想核实一下这几位智障人的身份。随后,记者分别采访了黑龙江省民政厅、省残联及律师,各方均对此事表示了高度关注。
省民政厅:
能做到的一定尽力
“一般都是民政部门配合公安部门,由公安部门解救后民政部门将被解救的人员送往救助站进行救助,像这几个智障人情况比较特殊,不过只要是民政部门能做到的,一定会尽力去帮助这几个人。如有需要还可以将他们直接送到救助站,或者黑龙江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总站进行救助。”黑龙江省民政厅的工作人员表示,看到报道后,省民政厅已经第一时间联系了桦川县民政局,桦川县民政局也是接到省民政厅的电话后才知道这个事情,现在桦川县民政局已经对此事展开了调查。
省残联:
将继续关注报道
据省残联维权部毕秀兰部长表示,《黑龙江晨报》关注残疾人群体,反映某些残疾人的生存状况,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残联对此非常感谢。对于本报所报道的桦川县“黑奴工”事件,他们认为,李家用工应当与被雇佣者签订劳动协议,还应给付劳动者相应的劳动报酬,否则就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是智障人、聋哑人,也侵犯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此事,残联也将继续关注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律师观点
黑龙江援民律师事务所张中文律师看过报道后认为,李春山已经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甚至涉嫌触犯了刑律,构成强迫职工劳动罪。首先按照民法的规定,根据这些智障劳工智障程度的轻重,应该属于限制民事行为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国家法律不禁止智障者进行劳动,但与用工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经过他们的监护人同意。李春山利用这些智障者劳动,既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更没有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显然是违法的。
其次,《劳动法》第92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及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处以罚款。从报道上看,这些劳工衣衫褴褛,吃住的条件都极其恶劣,根本就没有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并且职能部门应该查清,老板是否给他们支付工资,工资的水平是否符合最低工资标准,延长劳动时间是否支付加班费。如果违反以上规定,劳动监察部门都可以对违法用工者进行处罚。
此外如经职能部门调查,确实存在殴打、体罚、拘禁、以暴力威胁强迫劳动的,依据《劳动法》第96条的规定,可以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15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情节严重的,构成强迫职工劳动罪。该罪是指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犯强迫职工劳动罪的,对用人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报道刊发后,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腾讯、新浪、搜狐等全国50余家网站转载,新华网在《新华聚焦》栏目进行了展示,众多网友纷纷谴责这种行为。
网友褪墨认为:当这些“被收养”的智障人有一天老得不能再给李家人干活时,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网友:看了这篇文章很纠结,收养者是村民,收养条件有限,被收养者虽有智力障碍,但是劳动不成问题。换过来,把他们推向社会,谁又能为他们的生死温饱负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