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5月18日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卫生与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我们总是在追求时尚,食品的时尚是什么?健康、纯粹、天然,才是最本源、最理性的时尚。
一段时间以来,接踵而至的“问题食品”事件不断见诸报端,“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松香鹅”……面对着花样繁多,经过精心“打扮”,甚至“全副武装”的食品,我们望而却步——想尽享饕餮盛宴,却难觅“安全”二字。我们还能吃什么?我们什么时候能在端起碗、拿起筷子时,露出无忧的微笑?
至少,我们还可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保护我们的饮食安全。《食为天 安全为先》食用手册,帮您提高安全意识,熟练掌握蔬菜、熟食等选购方法,避免买到、吃到问题食品。
昨起哈市清查市场无根豆芽
“快来吧,我们楼下正在检查批发豆芽的车辆,他们卖的全都是无根的毒豆芽。”今天凌晨,家住哈尔滨市香坊区横道中心市场附近的市民张先生向记者报料。记者随后赶到清查现场。据现场执法人员介绍,根据市民举报,今天凌晨4时许,哈市农委执法人员对哈市香坊区横道中心市场的豆芽批发经营进行了突击检查。检查中,执法人员对多家批发豆芽的摊床及送货的豆芽车进行了询问和检查,对部分疑似豆芽的生产渠道进行了追踪。“如检验后发现有问题,将依法进行处理。”据了解,即日起,哈市将开展大规模“围剿”问题豆芽行动。届时,农委、公安、质监等多部门将联合执法,确保百姓食用安全合格的豆芽。
据了解,哈市农委从本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和豆芽菜生产情况的联合执法检查。
哈市农委农产品质量监管处处长刘国洲告诉记者,豆芽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哈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40人次,检查农产品生产、经销企业120余家,抽检样品450件(次),对相关制度落实不好的18家企业、经营业户进行了限期整改。针对哈市市区内16个农贸市场销售的豆芽、食用菌等情况,进行了重点巡查。走访的16个农贸市场中,有13个市场,共计30个摊位销售豆芽;有16个市场,共计32个摊位销售食用菌。其中有2个市场批发豆芽。并抽取豆芽样品4个、食用菌2个,分别进行了送检。
无根豆芽全是农药催的
有根的正常豆芽

运送无根豆芽的货车
记者调查
日前,全国多个省市展开了一场围剿毒豆芽的战役。近日,记者接到多名市民的投诉:已经被各地围剿的无根毒豆芽在哈仍有销售。记者调查时发现,每天凌晨,生产毒豆芽的作坊用货车将上千斤的毒豆芽运往哈市多个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将这些毒豆芽卖给哈市多家饭店及自由市场的小商贩。此外,知情人透露,目前哈尔滨市场上出售的无根豆芽都是用农药催出来的。“正常生豆芽的时间至少在5-7天,农药催出来的无根豆芽,4天就可以卖了。”
多个自由市场 惊现无根豆芽
“你们快来看看吧,我们家附近市场上卖的豆芽都是那种没有根儿的。”日前,市民赵丽给记者打来电话。针对赵丽反映的情况,记者走访了哈市市区多个自由市场。在道里区松源街早市,记者发现两家出售豆芽的摊床,记者发现这两家摊床上的豆芽颜色非常白亮,不仅没有根须,而且农药味非常明显。在道里区新亭街附近的早市、香坊横道街市场,记者均发现了没有根须的豆芽。记者以进货量较大为由,询问摊贩在哪儿上的豆芽。据这些摊贩介绍,他们出售的无根豆芽,大多是从哈市几家批发市场进的货。
毒豆芽“供不应求” 想买得预订
5月8日4时45分,一辆小货车停在了横道市场门前,几个摊主立即围了上去,纷纷将自己预订的豆芽搬下车。记者表示要买一百斤,货车上的男子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人家之前预订的,不能卖给你。”记者注意到,该男子车上的无根豆芽分两种,一种是短粗无根豆芽,长度在3厘米左右;另一种无根豆芽长度在5厘米以上。
知情人透露:农药4天催出无根豆芽
“我曾经在生产豆芽的作坊打过三年工,市场上出售的无根豆芽都是用农药催出来的。”9日,知情人小李给记者打来电话报料。
据小李介绍,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无根豆芽都是用农药催出来的。正常发豆芽的时间至少在5-7天,农药催出来的无根豆芽4天就可以上市销售。
“我之前打工的作坊,在去年由于动迁关门了。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为豆芽加水。这种豆芽从刚一开始发芽,老板就让我们用浇花的喷壶给豆芽喷药,但他从来不告诉我们喷的是什么药。我们在工厂里吃住,但是我们厂从来不用自己发的豆芽做菜。豆芽发好后,老板会打电话给要货的批发商贩。后来我终于发现,原来给豆芽喷的竟然是农药!”小李对记者说,短粗的无根豆芽大多被批发贩子供应给哈市各大饭店,用于豆芽炒粉等菜品。“长度在5厘米以上的无根豆芽,主要被麻辣烫摊床买走了。”
添加了化肥及农药的豆芽,通体颜色亮白或暗黄,特别粗壮。长时间暴露于正常光线下无明显变绿,将豆芽折断时不清脆。在生吃或加热加工后味涩苦,无豆香,口感皮实不清脆。
自然豆芽有明显的根,通体呈原白色。粗细适中、生命力旺盛。将豆芽放置在正常光线下较短时间会变绿。将豆芽在常温环境下放置一至两天后,根部有明显须根长出。在生吃或加热加工后,可尝出明显的豆香味,且有甜味,口感好。正常发的豆芽,根须至少在3厘米以上,而农药催生豆芽则显得干净整齐。
食用手册——蔬菜
“你这菜没农药吧?不是打激素才长这么大的吧?”无根毒豆芽的出现,让冰城市民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蔬菜的安全问题。接受采访的绝大部分市民都表示,买菜时询问最多的就是蔬菜的安全问题。那么,冰城市场的蔬菜安全是否有保证呢?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市正在推进蔬菜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但田间地头和零售市场的蔬菜暂时还存在监管空白。相关专家表示,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市场上不打农药的蔬菜很少,所以市民要学会选购无毒蔬菜,以提防“毒”从口入。
田间地头、早市和小菜市场检测存空白
市民:蔬菜安不安全很难辨别
14日,在哈市道里区建国公园早市上,正在买菜的王女士告诉记者,退休后她开始负责家里的后勤工作,从买菜到做饭她一手操办,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蔬菜的安全问题。“小摊上摆的菜看上去都差不多,很难辨别安不安全。”王女士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市民都有和王女士一样的顾虑。许多市民在购买蔬菜时,通常的选择标准是选择外观好看的蔬菜,也就是说购买颜色好看的、新鲜的、比较嫩的蔬菜,至于所选购的蔬菜有没有农药残留和添加物,根本无法分辨。
菜农:只有认证的无公害菜才检测
蔬菜安不安全,市民很难辨别,那么在销售时是否有人把关呢?记者从哈市农委获悉,针对蔬菜不同的销售途径,哈市设立了不同的检测网络:在哈达蔬菜批发市场,设立检测点,每车必检;在超市设检测点,每日自行检测;在农贸市场实行抽检。
但记者发现,目前哈市早市、小菜市场的蔬菜安全检测尚存空白。“蔬菜新鲜就行,不检测一样卖。”在卢家街附近一处早市卖蔬菜的商贩说,他的菜都是双城大棚种植的,上回来直接销售根本没有什么检测。随后,记者走访了哈市多个农贸市场、早市,大部分摊主都表示,他们卖的菜都没有进行安全检测。
此外,道里区太平镇的菜农老李告诉记者,蔬菜采摘后会有很多商贩来地里“抓菜”,然后运到市区里销售。谈到对于农药残留的检测,老李表示,“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没那么多说道,只有认证的无公害高价菜才需要检测。”
专家:市民要学会挑选无毒蔬菜
“其实,市场上很少有不打农药、激素的蔬菜。人病了要打针吃药治疗,对于蔬菜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省农科院园艺分院蔬菜资源专家詹云表示,市民应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学会挑选无毒蔬菜,防止“毒”从口入。
据詹云介绍,农药使用分季节,一般冬春季节蔬菜虫害轻,喷农药较少;大棚菜所喷的农药也少一些。
此外,蔬菜种类不同农药残留情况也不同,青椒、黄瓜、豆角、萝卜等根茎类蔬菜,以及西红柿、樱桃、油桃等一些薄皮类的果蔬,农药残留要少一些;土豆、洋葱、红薯、花生等直接埋在土里生长的果蔬,农药残留会更少;茴香、香菜、辣椒、芥蓝等有异味的果蔬农药残留最少。“蔬菜安不安全,关键得看菜农是否按照标准使用农药。”詹云说。
蔬菜去“毒”
流水冲洗最管用
省农科院园艺分院蔬菜资源专家詹云表示,清除蔬菜农药残留最管用方法是,用流水冲洗蔬菜10分钟以上,这样能除去约95%的细菌、60%的农药残留和几乎全部的寄生虫卵。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开水烫漂,可去除蔬菜表面的一些农药残留。对于许多市民比较认同的浸泡清洗去“毒”法,詹云表示不是很有效果,有些种类的蔬菜被浸泡后农药残留反而会增加,另外,长时间浸泡也会使蔬菜丧失营养。
选购蔬菜时
【豆芽】 一定选购有根的
用尿素等违法添加剂泡发的豆芽一般又短又粗、没有根须,加热后有明显的尿骚味。选购豆芽一定要选有根的,芽茎不要太粗壮。没施农药的绿豆芽,豆芽皮是绿色的,施过农药的,豆芽皮是棕黑色的。
【西红柿】 别买顶部带尖的
购买西红柿要看形状和色泽,个头大的未必质量可靠,尤其一些有棱有角、奇形怪状或中间有乳头状凸起的畸形西红柿,一定不要买,因为这样的西红柿可能使用了过量激素。
【黄瓜】 打弯的更放心
很多市民买黄瓜就选顶花带刺的,一些菜农为了满足市场对黄瓜新鲜度的需求就在黄瓜上涂抹激素,让黄瓜看上去更新鲜,所以顶花带刺的黄瓜不一定就好。其次,打弯黄瓜比直黄瓜更令人放心,因为出于卖相好看的考虑,一些菜农就使用药物让黄瓜长得笔直顺溜。
【生菜】 早春食用最放心
相比其他叶菜,生菜相对虫害少些。尤其是3月早春的生菜,根本不需要用农药。同时,生菜也是不用化肥的蔬菜,因为一旦使用化肥,就会“只长棵不长球”。
【生姜】 去皮食用最安全
生姜在窖藏时是埋在沙土里的,所以要想买到放心的生姜,最好是选择上面沾点泥的。正常的生姜颜色发暗,而“问题生姜”一般都是用硫磺熏制的,颜色发亮,皮很薄轻轻一搓就掉了。如果不会辨别,最好的方法是把生姜去皮吃,因为硫磺熏制只会对姜皮造成影响,对姜肉影响不大。
【萝卜】 不选带黑斑的
新鲜的萝卜外表光滑,色泽清新,水分饱满。如果表皮松弛或出现黑斑,则表示已经不新鲜了。
【土豆】 绿土豆不能吃
买回的土豆放几天就容易变绿,土豆变绿后绿色的皮中龙葵碱含量很高,人食用后易中毒,因此,发芽和表皮发绿的土豆不能食用。
蔬菜尤其是四叶菜表面有药斑,或有不正常、刺鼻的化学药剂味时,表明可能有残留农药,绝对不能选购;有些蔬菜的样子畸形、超大,尽量不要选购;太漂亮、表面太光滑的蔬菜也要谨慎选购。此外,买菜时最好多闻闻,闻一闻蔬菜是否有农药味或其他异味。
食用手册——水果
个头硕大的草莓、外表光滑亮泽的苹果、卖相极好的香蕉……这些水果市场上的畅销品种,有些却是仰仗膨大剂和催化剂的效果。口感欠佳是小,如果添加剂添加不当,还可能给身体带来危害。什么季节该吃什么水果?怎样挑选水果?怎样去除水果表面的农药和添加剂?这些问题常常让人感到困惑。
记者采访了专家和长期经营水果的业内人士,为市民提供吃水果的参考。
专家表示,食用本地当季的水果最安全,并介绍了多种常见水果的成熟时间。
挑水果勿贪恋“美色”
苹果
买苹果,不能只盯着卖相好的,可多选购一些外表“朴实”的
调查:进口苹果打蜡再卖
近日,曾女士买了油亮的进口苹果,回家洗了几遍还是黏糊糊的,她怀疑这些苹果被打了蜡。
14日,在道里区一家大型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不光是苹果,一般的进口水果在包装时就已经打了蜡。”记者买了一个苹果,用小刀刮下一层薄蜡。
据从事水果批发8年的陈女士介绍,苹果在上市前通常都会打蜡,这一做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现状:
工业蜡冒充食用蜡
李树林介绍,给水果打蜡是国际上允许的保鲜方法。苹果在生长过程中,会在表皮上形成蜡;另一种则是人工加上去的果蜡,应该有严格的程序,多从螃蟹、贝壳等动物中提取,对身体并无害处,但价格较贵,因此也有一些人涂用工业蜡。
工业蜡中含汞、铅、砷等成分可能渗透进果肉,经常食用,记忆力和免疫功能会下降,还可能出现贫血等状况。
挑苹果:闻气味 看卖相 用纸擦
买苹果,不能只盯卖相好的,可选外表“朴实”的。闻闻香味,如果很淡,就说明蜡很厚。
用手或餐巾纸擦拭苹果,如留下淡淡的红色或绿色,可能是工业蜡,千万别买。可以用小刀轻刮水果表皮,如果有白色蜡状碎屑,一般就打过蜡。
吃涂蜡的水果前最好去皮,用热盐水仔细清洗也能有效去除水果皮上的蜡,要想带皮吃,可用温水多冲洗几次。
草莓
个头偏大、外形不规则的草莓
可能喷洒了膨大剂
调查:市场上草莓个头悬殊
现在市场上的草莓有大有小,个头相差悬殊。
13日,在哈市道里区某市场一个挂着“牛奶草莓15元两斤”的摊位上,记者看到两种草莓,一种个头小像栗子那么大、形状规则,另一种个头奇大、形状不规则。通过品尝,记者发现,大个的草莓味道很淡,而小个的草莓则很香甜。
据了解,现在市面上卖的个头小的草莓一般是哈尔滨周边的地产草莓,个头大的一般来自辽宁、山东等地。
现状:
大草莓可能喷了膨大剂
黑龙江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李树林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每个草莓重25-30克,最重不超过60克。市面上又大又好看的草莓,有可能是喷洒了膨大剂,也就是人们说的草莓激素,建议市民谨慎购买。
长期食用含膨大剂的果实,可能对肾脏造成潜在危害。
挑草莓:观、摸、尝
使用膨大剂的草莓个头超大,有不规则凸起,颜色青红分明,掰开后多为空心;正常草莓个头如鹌鹑蛋或鸽子蛋大小,果肉结合紧密不易掰开,且掰开后多为实心。
使用膨大剂的草莓泛青部分摸起来很硬,而全部发红的草莓摸起来很软;正常生长的草莓摸起来有弹性。
使用膨大剂催熟的草莓吃起来淡而无味;而自然生长的草莓甜中带酸,食用后口留余香。
食用手册——米和面
米和面是老百姓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然而染色馒头、回炉面包、染色大米等食品安全问题给老百姓的“米袋子”罩了一层神秘面纱。于是,许多市民认准淡黄色的本色馒头,并亲眼看过制作过程才放心购买。
如何辨别染色馒头和染色米?如何能吃上放心安全食品?如何在家里制作放心馒头?近日,记者走进市场,带您一探究竟。
学会四招 吃到香馒头14日下午,记者在哈市道里区金安地下的华联超市见到了正在面食柜台前选购馒头的市民贾女士,贾女士对记者说:“现在人天天都是大鱼大肉的,粗粮摄入得太少,所以我买主食时专挑玉米面、黑米面的馒头买。可自打知道‘染色馒头’后,就再也不敢买了。”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卖得最好的是原色小麦馒头,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我们公开了操作间。”透过大大的玻璃窗,记者看到面点师傅正站在柜台后面揉面。
在道里区一面食店,老板向记者介绍说,“现在无论是玉米面馒头、黑米面馒头,还是菠菜面、胡萝卜面等带色的蔬菜面,大家都不认了,卖得最好的还是小麦馒头,8成以上的顾客都买这种馒头。”据店主介绍,除染色馒头外,透白透白的大馒头目前也少人问津了。
染色馒头遇水掉色
栾兆乾研究员表示,颜色太艳、外表光滑、松软暄腾的馒头并非就好,选馒头要学会以下几招:
闻:好馒头会有一股天然的粮食香气;带添加剂的馒头则有刺鼻的化学气味或浓重的香精味。
看:玉米粉比面粉粗糙,如果掰开馒头发现玉米馒头与普通面粉馒头一样光滑,那这种玉米馒头就值得怀疑了。
泡:把馒头掰碎用水泡,先观察水的颜色,如果水与馒头的颜色不一样,则是染色馒头,颜色越深染色越重;再观察馒头形态,正常馒头遇水泡会变塌并散开,而松散带水的馒头如果还有弹性或化不开,则有添加剂。
吃:入口后,有质感且有嚼头的馒头因加工工序较完备,一般为酵母发酵;而膨松、无味、没嚼劲儿的馒头一般使用了膨松剂。
在家轻松蒸馒头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后,许多市民热衷在家里做馒头,那么如何自制馒头?
和面:在35℃至37℃的温水中加入适量酵母粉,化开搅匀,放入适量糖、鸡蛋和花生油(根据个人口味添加)搅匀,最后放面粉,揉成团,至柔韧不粘手为宜。
发面:30℃左右为宜,时间为两小时左右,至面团体积增大一倍左右即可。
揉面:将面团里的气揉出,揉至无气孔为宜(可切开看看)。
分剂子:将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若干面团,并将面揉至成形。
醒面:成形的面团在30℃左右的室温中放置半小时左右,至面团稍微变塌。
蒸:中火蒸20分钟左右,关火,焖5分钟左右,出锅。
“再生面包”口感很混杂
近日,某媒体报道,广州甜心客使用过期面包,回炉改头换面热卖,称制作者先把回收的面包切成小块,倒进容量堪比储物箱的白色面包箱,加入混杂了熟苹果片、酥油、牛奶、芝士和提子的酱汁,充分拌匀。吸饱酱汁的面包碎块被排成长棒状,上下分别铺上芝士片和新鲜蛋糕,再用丹麦面皮包裹,撒上杏仁片,烘烤45-50分钟,切件出售。对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据了解,哈市目前没发现一起“再生面包”案件,但广州的案例让人警醒。
食为天·米袋子
咋辨别“再生面包”
哈尔滨市农科院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栾兆乾表示,因“再生面包”是将回收来的过期面包进行回炉搅拌加工,所以吃起来口感很混杂,根本区别不出是什么口味的面包。同时,与新鲜面包相比,“再生面包”不那么膨松,弹性不大,口感稍硬。
另外,因富含纤维,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全麦面包。如何挑选全麦面包呢?专家表示,全麦面包的特点是颜色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麦麸的小粒,质地粗糙,但有香气。由于它营养价值比白面包高,B族维生素丰富,微生物特别喜欢它,所以比普通面包更易生霉变质。
专家提醒消费者,颜色发褐,未必表明产品是全麦面包。有些企业为了让消费者更爱吃,会用白面粉制作面包,然后加少量焦糖色素染成褐色,看起来色泽有点“暗”,但本质仍是白面包。一定要看到足够多的麦麸碎片,才能认定是全麦面包。
哈一口气 好米有清香味为了解开范先生心中的疑问,记者联系到了哈尔滨市农科院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栾兆乾。栾研究员表示,黑米在清洗的过程中出现掉色属正常现象,“黑米表层含有水溶性色素花青素,所以淘洗过程中水会变成紫褐色或紫红色,但如果泡出的水像墨汁一样,就是假黑米了。”他随后教了记者几招识别方法:
看:除了看淘米水的颜色,还要看黑米的光泽和形态。正常的黑米,米粒均匀,不含杂质;而劣质黑米色泽暗淡,米粒不匀,饱满度差,有结块。
刮皮:由于染色黑米的黑色集中在皮层,胚乳仍为白色,因此消费者可将米粒外面皮层刮掉,观察米粒是否呈白色,若不是白色,极有可能是人为染色黑米。
闻:手中取少量黑米,向黑米哈一口热气,然后立即嗅气味。优质黑米具有正常的清香味,无其他异味;微有异味或有霉变气味、酸臭味等不正常气味的为劣质黑米。
尝:可取少量黑米放入口中细嚼,或磨碎后品尝。优质黑米味佳,微甜,无任何异味。没有味道、略有异味、酸味、苦味及其他不良滋味的为劣质黑米。
小实验:在泡米水中加入少量醋,如果水变成玫红色或鲜红色,则是纯正黑米;如果黑米水遇到醋不变色,则为染料所致。这是因为黑米表层含有花青素,在酸性溶液下会呈玫红色。
淘米水呈黑紫色
近日,记者接到哈尔滨市民范先生打来的电话,怀疑自己买到了染色黑米,“我在家附近的一个小超市里买了两斤黑米,洗了十多遍,淘米水仍发黑。我买的是不是染色黑米?”范先生说,他找过超市,超市称黑米是从正规渠道进的,不会是染色黑米。
根据范先生的报料,记者在该超市买了一斤相同黑米,洗米后发现黑米掉色,水呈葡萄紫色。记者随后在其他超市又买了一些黑米,均存在掉色情况。
食用手册——奶油
逛街时,突然被橱窗里鲜艳欲滴的奶油蛋糕吸引,忍不住跑进店里,买一块蛋糕回家解解馋。这种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但我们却不知道,那入口即化的奶油其实暗藏危机。现在,很多蛋糕、冰激凌、饼干等食品中都广泛使用一种“植物奶油”(氢化油的一种)。其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会增加食用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15日,记者走访哈尔滨的食品市场时发现,植物奶油等氢化油在冰城应用也很广泛,但消费者对植物奶油的真面目却知之甚少。
植物奶油少吃为妙
广泛用于蛋糕、咖啡、巧克力等食物
可导致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
“鲜奶蛋糕”不用奶 用的是“植物奶油”
15日,在哈市道里菜市场一楼的一家蛋糕店里,记者透过玻璃窗看到了一名蛋糕师制作蛋糕的全过程。她先从冰箱里拿出纸质的杯装奶油倒入搅拌机,加入一些清水搅拌后,奶油逐渐浓稠。十分钟后,奶油形成软尖峰,表示已经调好了。经过涂抹奶油、上色等过程后,一个诱人的蛋糕就完成了。
在一旁等候多时的消费者表示,看到蛋糕上可口的奶油,她真想立刻就吃上一口。“您知道奶油是什么制成的吗?”记者问。那位女士思考了半天说:“应该是鲜奶吧。”但该店工作人员表示,店内的“鲜奶蛋糕”采用的是“植物奶油”。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哈市多家蛋糕房,发现植物奶油在该行业中应用广泛。
植物奶油叫法多样
日常食品中广泛应用
哈尔滨市营养协会理事宋砚告诉记者,哈市糕点店很多都在使用植物奶油,“可以说,糕点行业的蓬勃发展,植物奶油功不可没。”不光奶油蛋糕中大量使用植物奶油,红枣麦片、威化饼干、曲奇、派、小面包、夹心饼干等烘焙类食品,以及薯片、速溶咖啡、珍珠奶茶、巧克力、冰激凌等日常食品中,都有氢化油的身影,名称也五花八门,有“植脂末”、“精炼植物油”、“起酥油”“食用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油”等说法。
为什么“遍地”都是植物奶油?宋砚表示,植物奶油是以大豆等植物油和水、盐、奶粉等加工而成的,相比于从牛奶中分离脂肪获得的动物奶油,植物奶油的价格要便宜一半或三分之二,而且口感好,容易保存和定型,所以很受商家欢迎。
植物奶油危害大
可致肥胖和心脏病
被广泛应用在食品中的植物奶油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宋砚表示,植物奶油等氢化油都是利用氢化过程,将液态植物油改变为固态,用来替代动物油脂。其制作原理是在加热植物油时,加入金属催化剂,通入氢气,使液体油脂变成半固体油脂。在“氢化”过程中,部分脂肪改变为反式脂肪。
据哈医大二院营养科专家介绍,一般的脂肪吃进身体里7天就能代谢,反式脂肪则需50天,所以长期食用反式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极有可能导致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另外,研究认为,反式脂肪酸会抵制促进人类记忆力的一种胆固醇;怀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过多摄入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会影响胎儿健康,因为胎儿或婴儿可以通过胎盘或乳汁被动摄入反式脂肪酸,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必需脂肪酸缺乏症,影响生长发育。
慎购含反式脂肪酸食品
别反复加热食用油
目前,反式脂肪酸没有列在现行的食品营养标签中,是否有其他方法确定产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宋砚说,主要看食物标签,如果其中标有植物氢化油、人造黄(奶)油、人造植物黄(奶)油、人造脂肪、氢化油、起酥油等字样,说明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
宋砚认为,延续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别食用过多油炸食品,基本可以避免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在选购食物时,应尽量避免购买含有植物氢化油、人造黄(奶)油等成分的食物。
另外,烹饪加工也会使食用油产生反式脂肪酸,所以要减少油脂的反复使用,戒除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
新闻链接
我国儿童食品禁用“植物奶油”
丹麦、瑞典、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已经明令禁止使用反式脂肪酸,但是我国还没有相关禁令。不过,卫生部2007年12月出台《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反式脂肪酸含量可以标示在“脂肪”下面,当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超过0.3克/100克食品时,可标示为“0”或声称“无”或“不含”反式脂肪酸。此外,卫生部2010年4月发布的GB10765《婴儿配方食品》明确规定,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且终产品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应小于总脂肪酸的3%”;在GB10767《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9《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70《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中,也明确规定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
在最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鸭肉、猪肉加入羊肉精变身“羊肉”、猪肉涂抹牛肉膏变身“牛肉”等成为市民最关心的事件。冰城肉类销售市场情况如何?猪肉、鸭肉是如何变身“羊肉”和牛肉的?羊肉精和牛肉膏到底是什么?市民从市场上怎样才能买到真正的猪牛羊肉制品?连续几日,记者针对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
哈市多处市场、摊点肉类监管存在空白



A 现状:凌晨肉市场销售火爆管理真空
5月9日4时许,记者在哈市香坊区横道中心市场外的大街上看到,猪下水被露天摆放在塑料桶里,在两辆厢式货车里堆满了带着血污的猪肉、牛肉。记者注意到,一些被浸泡在塑料桶里的猪大肠、猪血肠、小肚等内脏,泛着刺眼的白色。记者询问摊主,这些塑料桶里泡下水的是什么水?摊主立即用警惕的眼神盯着记者说,“我们这都是批发的,不零卖”。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断有拉货的微型车停到路边,成桶的猪下水及猪肉、牛肉被扔到满是污渍的车厢里。据一位知情人介绍,这些在路边批发的猪下水监控起来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整头猪,必须有检疫部门的屠宰检疫戳,而这些内脏类的制品则很难找到源头。
B 调查:街边烤肉串用肉质量无人把关
“我家孩子学校门口有很多烤肉串、炸肉串的小商小贩,一到放学时孩子都蜂拥购买,这肉是哪来的,质量有无保证,根本就没有人来监管。”在本报记者采访食品安全系列报道时,收到了市民吴颖的一封信,其在信中反映了道里区共乐小学门外食品摊床聚集,危害学生健康的问题。
按照其提供的线索,16日中午,记者来到共乐小学门外,看到附近小摊聚集,卖馅饼、卷饼、肉夹馍、烤肉串、盒饭的小摊一字排开,到了中午学校放学时,大批孩子前往购买。现场生肉下锅炸串、肉馅饼现场制作,一些生肉制品在这里加工后销售。
“这肉质量能保证吗?”现场记者询问一位做馅饼的商贩,其表示,“我这肉都是在北二市场里的一些摊床买的,都是正规的肉”。随后记者又询问一位卖烤羊肉串的商贩,肉串来自哪里,其则表示自家串制的。在现场记者看到,其销售的肉串有羊肉、牛肉两种,但都是经过腌制的,生肉串上撒了一些辣椒等作料,看着都是红红的,凭肉眼根本辨别不出是什么肉。记者询问一位现场食用肉串的市民,肉串是否是羊肉做的,对方表示尝不出来,“这里的羊肉、牛肉串好像都一个味”。
对此,记者了解到,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商务局等多个部门,除了对生肉类销售进行管理外,这些街边小食品摊和一些小饭店的肉类监控还是空白,在哪购买的、来源是哪儿、是否合格都尚未监测,所以只能提醒市民尽量不食用街边食品。
C 专家:“变脸肉” 长期食用可能致癌
据省政府科顾委专家、省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秘书长车朝日介绍,牛肉膏是一种复合添加剂,属于食用香精的一种,在用量上国家有严格限制,若超量和长期食用可能致癌。
猪肉、鸭肉变身“羊肉”,则主要得益于羊肉精。将猪肉、鸭肉切成片之后,放入羊肉精、孜然粉等调料进行腌制,腌制一段时间后,鸭肉、猪肉就闻不出原有味道了。这种方法主要用在烤肉店、烧烤摊、火锅店等一些使用羊肉的店里。
那么添加羊肉精是否对人身体有害呢?车朝日表示,羊肉精添加也是有标准的,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人体衰老,诱发多种疾病。
“瘦肉精”是药物残料,市民肉眼无法辨别猪肉是否含有“瘦肉精”,只能靠专业方法检测。据哈市商务局食品监督处田济灵处长介绍,从4月22日起,哈市35家A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已全部开展“瘦肉精”残留快速检测。该负责人表示,针对市民比较关注的“瘦肉精”问题,哈市畜禽屠宰监督管理处要求A证屠宰企业全部配备“瘦肉精”残留快速检测设备,最大限度保证市民的吃肉安全。而对于危害,其则表示,人食用后重者出现心慌、肌肉震颤等症状,长期食用可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D 如何辨别肉类真面目
没有注水的猪肉脂肪洁白,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外表微干、未湿润,按压后立即恢复、弹性好。最简单的检测方法就是,把餐巾纸放在猪肉表面,如果猪肉没有注水,餐巾纸会粘在猪肉表面,反之则被洇湿。同时,注水猪肉的肌肉色泽暗淡,呈浅灰红色,还有的偏黄色。
正常牛肉的颜色较深,注水牛肉的色泽则较为暗淡。同时,牛肉脂肪呈白色或乳黄色,比猪肉的脂肪明显要少。
哈市商务局食品监督处田济灵处长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市民还有可能会碰到母猪肉,这样的猪肉颜色发黄,气味也和正常猪肉有所不同。因此,市民在购买猪牛羊肉时,最好到具有一定规模、信誉度的销售企业购买。此类企业大多有正规的进货渠道,一旦出现问题,市民有据可查。
食用手册——熟食
曾几何时,熟食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佳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媒体报端的一起起令人瞠目的事件,一个个令人伤痛的数字,把这样一个平时不为人们注意的名词——“亚硝酸盐”带到了消费者的面前。亚硝酸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为何能如此轻易地侵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它与熟食等肉制品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连带关系,并且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15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一位在冰城肉制品加工行业“潜伏”了13年的张先生,随着他将该行业的内幕爆料而出,让我们了解到了熟食的真面目。
颜色鲜亮多为加了亚硝酸盐和色素
买熟食 尽量挑黄色和褐色
惨剧:
“毒盐”熟食频酿事故
5月12日,记者报道了哈尔滨市5岁男孩小军因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熟食,发生严重休克,经医生四个多小时的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据小军父亲张先生介绍,9日晚,他下班回家经过哈西服装城,看到路边有人推车卖猪蹄,就买了两个。晚饭时小军吃完猪蹄不久后就说肚子疼,头晕恶心,十几分钟后竟休克昏了过去,家人立即将小军送到哈医大二院抢救。大夫检查发现,小军属于亚硝酸盐中毒,立即使用亚甲蓝对其进行解毒,四小时后小军才脱离危险。
据哈医大二院急诊科副主任陆莹介绍:“亚硝酸盐在食物中毒病例中最常见,我们科差不多每周都要抢救一名过量或误服亚硝酸盐中毒的患者,最多时一周能收治十多人。”据专家介绍:一般来说,对人体引起危害的亚硝酸盐含量为:一次性摄入0.2-0.5g可引起中毒(中毒剂量),一次性摄入3g即可致死(致死剂量)。
医生表示, 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使血中低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运氧能力,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同时,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速,一般潜伏期为1-3小时,严重者15分钟之内就可发病,而亚硝酸盐中毒的危害就在于此,如果不及时抢救很可能就失去了好的时机。医生表示,如果消费者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爆料:
美味“毒”熟食是这样出炉的
小小熟食为何竟然拥有如此大的威力?稍有不慎便能将人毒死呢?在哈市肉制品加工行业工作了13年的张先生向记者揭开了谜底:许多熟食中都添加了亚硝酸盐。
张先生告诉记者,如今他已经离开肉制品加工行业,而原因不想详谈。但他表示,他在该行业工作的13年里,在熟食中添加亚硝酸盐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亚硝酸盐在制作熟肉过程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1、可以缩短煮肉的时间,让肉很容易被煮熟或者煮烂。2、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肉的缩水掉秤情况。3、能起到护色的效果,人们在市场上购买的生肉常常发粉红,可是煮熟后就会变黄,而加入亚硝酸盐后,煮熟的肉制品颜色依然粉红,色泽鲜亮好看,能诱发人的食欲。” 张先生表示,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那些颜色鲜亮,肉香浓郁的熟食制品几乎都是添加了亚硝酸盐的结果,加到菜里烹调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且会增加口感。
张先生表示,最危险的是一些不正规的熟食店的加工工人由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对好多添加剂没有正确的认识,不了解食品卫生规范的最大限量,大部分人都是估摸着添加,完全凭感觉,再加上对添加剂的存放缺乏管理措施,很容易造成误放或多放现象引发中毒。
“放入了亚硝酸盐后,一般还会加入防腐剂,这也几乎是必需品。”张先生向记者爆料,防腐剂就是制作“毒”熟食的第二道工序。他表示,很多熟食店加工完的熟食短期内卖不完,而肉制品存放时间非常短,尤其到了夏季高温天,很容易变坏,因此商家就打起了防腐剂的主意,尤其是一些小商贩,还存在滥用防腐剂的问题。
“第三道工序关乎颜色的问题,熟食颜色不好,卖相差,肯定没人买啊!那就得用色素来调节了。”张先生表示,使用色素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很多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效果不好,持久性也很差,常常是等不了几个小时就变花了,于是一些商贩使用化工合成色素,这样做出来的熟食颜色鲜艳漂亮,持久性好。
“最后,除了样子好看外,还要味道好,这就要使用香精来调味了。”张先生表示,香精的种类有很多种,有时熟食加工过程要加入十几种香精调料,“现在很多肉的原料就不好,没有那么香的肉味,可是为什么有的熟食做好后却肉味十足呢,那肯定是加香精了!”张先生也提示消费者,那种香气很浓的熟食一般都是香精的产物,尽量不要购买。
调查:市民购买熟食存在误区
15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哈市几家菜市场以及部分早市发现,由于人们缺乏对熟食的了解,在选购熟食产品时,往往喜欢选择色彩鲜艳的。在哈市香坊区一处早市上,记者看到销售熟食的摊位前排了好几位顾客,远远就闻到肉香扑鼻。而制作好的熟食颜色粉红,油光锃亮,卖相不错。记者询问一位正在选购熟食的女士,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熟食呢?该女子思考了一下表示,一般会选择颜色鲜艳的,这样的肯定比较新鲜,而颜色暗淡的估计是剩的,或者已经不新鲜了。
而在哈市香坊区红旗大街上的一家大型商场里,在一楼一处销售麻辣鸭脖子的柜台前,记者看到粉红色的鸭脖子的确很吸引人,当记者上前询问鸭脖子为何会是粉红色时,女销售人员回答“辣味的,就是这个颜色。”“那我在家里也做个辣味的,而且也用过辣椒什么的,也不是这个颜色啊?”面对记者的询问,女销售人员只应了一句“你用的辣椒不好”,便不再理会记者。记者随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女销售人员佯装没听见,根本不予理会。
这样的熟食才安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忙碌的都市人喜欢从超市直接买熟食制品。那么,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呢?业内人士介绍了相关内容。
闻味看色 鉴别质量
质量好的产品外观颜色应自然适中。不要挑选色泽太艳的产品,这些漂亮的颜色很可能是人为加入的人工合成色素或是亚硝酸盐,而没有添加的熟食应是黄色和褐色。
最好到大商场、大超市去购买包装产品,尽量避免购买小贩处易受污染的散装熟肉制品。
看包装 选QS
要看包装有无破损,有无正规标签。尽量选购加贴“QS”(食品质量安全)标志或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标签应标明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的产品标准、配料表、净含量等。
看清储藏温度
购买时一定要看清储存温度要求,尤其是高温季节更应注意。食用无包装的熟肉制品前应做好高温消毒,以降低风险系数。
一次购买量不宜过多, 已开封的熟食制品一定要密封,最好在冰箱中冷藏保存,尽快食用。
食用手册——添加剂
染色馒头、牛肉膏、瘦肉精……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冰城市民对食品添加剂谈之色变,而采访中大部分市民也都认同食品添加剂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可食用。对此,相关专家却向记者表示,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它是现代食品加工业必不可缺少的物质,合理使用是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的是要把住“添加关”。
专家:食品添加剂不是洪水猛兽合理使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重要的是要把住“添加关”



现象:化工原料“搞臭”添加剂
“苏丹红、瘦肉精、毒粉丝、三聚氰胺等近几年发生的问题食品事件,没有一件是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的,闹出问题的都是化工原料而非食品添加剂。”省政府科顾委专家、黑龙江省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秘书长车朝日告诉记者,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擦亮眼睛。
按国家要求食品添加剂是可以食用的,它们对人体是无害的。百姓之所以害怕食品添加剂,从一定程度上是产生了概念上的混淆,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中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混淆了。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物品质、口感的可食用物质,比如,食盐不加添加剂就结块,酱油不加添加剂就会长毛,面粉里的添加剂可以防潮、防霉、防腐……而非食用物质是禁止添加在食品中的,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化工原料。
释疑:某些食品添加剂有利于健康
“人们喝的各种饮料中有香精、甜蜜素,各种熟食中很可能会添加亚硝酸盐,就连早餐的油条中也有添加剂……初步统计,每天进入口中的各种食品大约会涉及20种添加剂。”车朝日对记者说,“食品里添加食品添加剂是正常的,有的也是必需的,比如β-胡萝卜素、氨基酸锌等具有的功能性、营养性成分,都是可补充身体所需的成分,有利于健康。”
车朝日介绍, 目前在国家公布范围内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有22大类2500多个品种。黑龙江省内具有合格生产标准、准许生产的共有约47个生产厂家。
“哈尔滨有全国最大的食品添加剂销售市场——道外区的景阳街。百余家专门经销食品添加剂的企业,不仅满足了整个黑龙江省的需求,周边省份的生产企业也到这里进货。”车朝日对记者说。
调查:添加剂用量全凭“一手抓”
黑龙江省每年都要发生几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老百姓最为熟知的就是各种熟食、熏酱制品中需要亚硝酸盐来进行防腐护色。对于亚硝酸盐的使用剂量国家有明确的规范和用量,但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操作的生产企业则不多。
车朝日告诉记者,添加剂可以说是市民每天都在食用,对于人来说有益而无害,关键是把住“添加关”,即添加剂的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且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符合卫生标准,按照其说明的适用范围和剂量使用。目前我国规定可以食用的添加剂都是经过反复试验论证、安全可靠的。而且有些食品如果不用添加剂,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可以说,每种添加剂国家都有严格的使用范围,比如用在肉中的不用在酒的制作中,而用于调味的更不能滥用骗人,像用猪肉抹牛肉膏当牛肉卖都是不可以的。所以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按“标”使用添加剂才是关键。
但添加剂在使用时的情况又如何呢?车朝日则表示这是他最为担忧的:目前,哈市一些小加工厂、小餐馆根本不按国家规定的每克、每公斤的标准去添加去称重,使用全靠“一手抓”,这样就难免带来一定的隐患。例如胭脂红是一种国家批准使用的33种人工合成色素之一,但胭脂红中也含有少量的砷,如果大量摄入会引起肝脾脏的损害,甚至引起癌症。
16日,记者走访了哈市道外区沿江附近的一些饭店,发现销售的熏制品、灌制品的色泽和样式都极为可人,但细问起制作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剂量时,销售者均表示不知情。一家饭店老板告诉记者,他家的熏猪手是自家配方,添啥不能说。而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大饭店、糕点生产厂家在做食品时经常会使用到一些香料、着色剂、甜味剂等添加剂来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制作者在制作中根本不称重,而是用手随意添加。
对策:买卖添加剂将实行实名制
针对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哈市也展开了有关的整顿和治理。哈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现在起至10月15日,哈市工商系统将全面整治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的销售和使用,依法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工商部门除了将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经营者的日常监管力度外,还将督促食品添加剂经营者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对食品经营者不按规定落实查验记录制度,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或未索证索票、票证保留不完备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提供虚假票证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停止相关食品的经营。
此外,对于食品制作环节添加剂的使用,哈市也开始专项整顿行动,哈市香坊区卫生监督所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将在该区200余家餐饮企业中先行试点推行原材料公示活动,要求餐饮企业在菜谱中标明制作菜肴的原材料和添加剂具体名称。同时,餐饮服务单位还将签订保证书,做出食品安全承诺,餐饮服务单位自制的调味料也将进行公示和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