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外老街区改造效果图
各环路出入口建大型停车场,采取停车换乘公交方式规范中心区交通
生活报5月31日讯 当前,拥有私家车的市民越来越多,破解交通拥堵、停车位少等难题成为许多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就《2011至2020年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客本报与市民在线交流时表示,哈市将通过提高停车收费、限制进入二环机动车数量,以及建综合性客运交通换乘枢纽等方法,破解上述交通难题。
解决停车难
新建停车场55处 核心区外按需供应
针对许多市民反映私家车越来越多无处停靠的尴尬,俞滨洋表示,本轮总体规划针对停车问题的规划策略是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执行严格的停车配建政策,适度建设路外社会停车场。其中,在有条件的路段实行路边停车,从核心区向外围配建停车泊位,在整个停车体系中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在城市核心区,实行停车泊位适度从紧的供应政策,核心城区外围,实施停车泊位按需充分供应的政策。
具体通过两方面的方式解决:
●一是增加供给,适度建设公共停车场:哈市中心区以建设地下停车场及立体停车库为主,以地面停车场为辅。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均应按哈市建筑物停车泊位配建指标配置泊位。同时结合城市改造,新建多处立体停车库,约1500个泊位。新建公共停车设施与各单位配建公共停车设施总量达到总需求50%。
●二是引导需求,适度减少车辆进入中心区:通过提高中心区的停车收费额度等来限制进入城市二环内的机动车数量。同时在四环路、三环路、二环路的各出入口附近,建设大型的停车设施,采取停车换乘公共交通方式来限制私人车辆进入中心区。规划新建停车场55处。
破解交通拥堵
规划6个综合性客运换乘枢纽
除停车难外,市民提出最多的是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对此,俞滨洋表示,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交通发展总目标是:以高质量、高效率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客货运输需求为宗旨,构筑一个与哈尔滨现代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快速、高效、安全、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首先,建成一个以地面常规公交系统为骨干,快速公交系统为补充,有轨快速系统、出租车、轮渡为辅助的具有较方便换乘设施,能满足城市人口出行需要的客运服务系统。以保障轨道交通、常规公交、长途客运等有机衔接为目标,结合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规划哈尔滨市快速公交网络,构建快速公交廊道。规划哈站、哈西站、哈东站、平房站、哈东枢纽、哈北站为综合性客运交通换乘枢纽,全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确定的轨道基本网络由7条线路组成。
其次,建成一个以快速路和干道网络为骨架,密集均匀的支路为基础,具有方便停放车辆设施和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的道路运行系统。
此外,哈市将在完善“两轴、四环、十射”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越江通道建设。
旅游风貌
冰城打造全国旅游热点城市
培育“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五张名片
哈尔滨是全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总体规划中如何实现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哈尔滨市要建设全国旅游热点城市,在规划中是如何考虑的?近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就《2011至2020年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客本报与市民在线交流时给出了答案。
1
城市风貌
主要树种为榆树和丁香
在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哈市的规划彰显了城市风貌特色。据俞滨洋介绍,规划结合哈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整体构想,突出寒地冰雪特色,展示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区域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对城市景观轴线、滨水空间、城市广场、标志等重要景观节点的塑造,构筑城市空间景观风貌。目前,哈市城市景观风貌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16个字:“冰情雪韵,欧陆风情,榆丁相映,北国江城”。
★冰情雪韵: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等为代表的冬季景观。
★欧陆风情:以市内245栋历史建筑和18片历史街区及其环境为代表的城市风貌。
★榆丁相映:以被誉为“市树”榆树与“市花”丁香为城市主要绿化树种,展现“中国榆都”和“丁香城”的特色城市景观。
★北国江城:弘扬北方大江文化,保护并合理利用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打造北国水城,彰显寒地滨水城市的独特魅力。
2
旅游景区
规划主要景区56处
俞滨洋表示,要建设全国旅游热点城市,哈市将培育“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五大城市名片,将哈尔滨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据悉,哈市规划形成“一城、两带、三圈、四极”旅游规划整体布局。在哈市规划主要景区56处,按功能区划分为冰雪旅游区、避暑旅游区、生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等。同时,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提供支撑,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配套和均衡发展。
★“一城”:哈尔滨都市核心旅游区。
★“两带”:松花江黄金旅游带和哈亚冰雪生态旅游带。
★“三圈”:环城游憩圈、远郊生态旅游圈、大东北旅游圈。
★“四极”:尚志、五常、宾县、阿城四个新的旅游增长极。
3
历史文化区
包括道外商市、铁路局等
俞滨洋表示,特殊的地理位置、悠远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欧陆风情,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等13处历史文化街区和铁路局历史文化风貌区、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遗址历史文化风貌区等5片历史风貌区。
规划针对每个街区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保护重点,并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区内的建筑按照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整饰类建筑等六类进行规划管理。
★核心保护范围:除新建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外,不得新建建筑,历史建筑和特色风貌建筑的维修要保持原立面及空间形态。
★建设控制地带:可对建筑进行更新改建。新建建筑的高度不大于16米,且与核心保护地段边缘接壤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近代建筑主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