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4日讯 昨天,由哈尔滨学院、东北区湿地冻土生态环境研究所、市民学习中心共同主办的“哈尔滨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学院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与会专家针对如何实现冰城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进行了研讨,认为通过精心打造,松江湿地将成为冰城旅游的核心品牌。
提升湿地游文化内涵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孙广友建议,冰城湿地游可加入一些联系城市历史文脉、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与符号,比如在湿地公园、阿勒锦洲等景区、景点设置一些名人题写的有关湿地文化的石刻,修建一些符合景区特点的中华传统风格的亭台建筑等,提升湿地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孙广友认为,哈尔滨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条或一系列精品湿地旅游线路,冬有冰雪、夏有湿地,实现“两翼齐飞”的城市旅游新格局。
避免湿地“建设性破坏”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吕宪国认为,哈市应制定统一和长远的规划,避免建设性破坏。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一定要注意湿地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综合功能的发挥。
吕宪国建议,应加强总体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形成区域性的生态旅游热点,带动湿地周边乃至整座城市的经济发展,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湿地兴市”。
组建“湿地研究中心”
上海同济大学杨永兴教授认为,可依托哈尔滨学院地方高校资源,与国内外权威湿地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湿地人才培养平台,合作培养湿地科学专业专门人才。整合省内高校与科研机构资源,组建哈市首个“湿地研究中心”,为冰城湿地研究、开发提供可持续的人才基础。
杨永兴建议,哈市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松花江湿地项目立项,获得相应的资金、资源支持,合理开发湿地资源,真正实现冰城松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