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7月21日讯(张浩 王茂松 记者杨林川)一提起赫哲族,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同江。同江市是赫哲族的发详地和主要聚居地。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生活在这里的赫哲人已经告别了穿鱼皮衣、住地窝棚的时代。如今,在这里保留下来的,是赫哲族古老的民俗民风和民族文化。
从贯穿祖国南北的大动脉同三公路的零起点三江口沿江而下在45公里,就来到了有着小江南美誉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林木茂盛、鲜花绽放,黑龙江上,渔歌唱晚;街津山里,鸟鸣阵阵,看到的是青山绿水的美景,感受到的是古朴神秘的赫哲风情。
走进街津口赫哲族乡,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鱼,家家户户的住房东侧都有一个鱼篓子,赫哲人称之为“塌古通”。这里面放的是鱼坯子,腌的是鱼籽、鱼块,还有一缸缸用锅炒干的独特的鱼制食品鱼毛。渔村里家家户户屋前房后的木板围墙上,挂满了一块块闪光的绞丝网。这里是鱼的世界,鱼不仅仅是用来吃的菜肴,更成为了与赫哲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特殊“朋友”。赫哲人过去穿的是鱼皮,吃的是鱼肉,住的是鱼皮围的撮罗(窝棚),直到现在人们仍旧爱吃“生鱼”,并用它来招待客人。
街津口赫哲族乡处在北温带,这里冬季寒冷而漫长,在冬季人们穿上暖和的鱼皮衣服和各种兽皮作成的衣服,来到冰上凿窟窿,下铃铛网,进行冬钓。这平常的生活场景往往是画家、摄影家们眼中最美的景象。
|
记者来到街津口赫哲族乡的南侧,这儿有一处国家AAA级旅游景点——赫哲族民族文化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楹联:“青山环抱藏万古之瑰宝,地比江南独显渔猎风情”。门前的赫哲族青年穿着民族盛装跳起欢迎舞蹈,走进木建筑的赫哲族展览馆内,这里陈列着赫哲族的鱼皮服装,展示生活习俗,丰富的渔猎资源,以及名人及文化艺术。院内有一座棕红色的《山魂》雕塑,这座雕塑作品也是赫哲族发展史的一个形象说明,再现了赫哲族的狩猎文化,领略到赫哲人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猎熊、神偶群、狗拉爬犁、鳇鱼雕塑等一系列具有赫哲风情的旅游景点都展现了赫哲人许久以来的质朴民风和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村将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成功复活了赫哲族历史。
赫哲族人民还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这就是“乌日贡”大会,这是集赫哲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赫哲族人民的节日盛会。“乌日贡”赫哲语是“喜庆吉日”之意。在遥远的年代里,赫哲族先民为祈求出猎吉祥、狩猎丰收,一般在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举行隆重的萨满鹿神舞,赫哲语叫“温吉尼”,用这种原始宗教仪式为山民消灾祈福。
夜幕降临,走进赫哲族的家中,与渔民围拢在熊熊篝火旁,烤塔拉哈,吃杀生鱼,喝上一杯自酿的美酒,听上一首悠扬的口弦琴乐,跳上一曲欢快的民族舞蹈,赫哲人的淳朴民风会陶醉每一位游人,也让每一位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充分体验渔家乐的温馨。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的街津口有6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屯,全乡总人口3000多人,其中赫哲族占全乡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驻足游览,同时也促进着街津口赫哲族乡的旅游服务日臻完善。目前在全乡有各类餐饮住宿场所百余家,仅“渔家乐”家庭旅馆就有50余家,床位总量达到2000多张,保证了旅游高峰期间的游客餐饮住宿需要,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着力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研发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现有加工和销售鱼皮、桦皮、鱼骨等旅游工艺品的几十家,通过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宣传,构建“街•津•江•山”四大品牌。近年来,同江市委市政府对街津口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形成了以民族民俗风情为支撑、以山水观光为基础、以滨江度假为突破口、以冰雪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区。重点通过赫哲的鱼文化元素,打造一条鱼街,通过渡船,码头等元素,打造赫哲传统特色亲水项目;打造赫哲民族圣山;利用大界江、莲花河做足江河休闲度假文章,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丰富把街津口景区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具有浓郁赫哲族民俗文化风情的民俗旅游度假区。使赫哲民族风情游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目前,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内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就已占全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达到1800余人,而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已超过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