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五心”工程“实打实” 真心服务惠民生
2011-07-26 14:18: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五心”工程“实打实”真心服务惠民生

——五大连池市青山街工委创先争优纪实

  近日,年近七旬的李传东老人从上海回五大连池市探亲时惊讶的发现,几年没回来,老家已经“大变样”,休闲广场多了,活动室、棋牌室多了,这回可不愁没有地方去健身、娱乐了,老人逢人便说“真是没想到”。这样的情景,是五大连池市青山街工委实施“五心”工程的一个缩影。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青山街工委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创先为民科学强街、争优提质和谐发展”,深入开展以排忧解难暖民心、净化环境顺民心、转变作风贴民心、丰富生活乐民心、维护稳定安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五心”工程,奏响了打造和谐社区、建设幸福家园的新乐章。

  排忧解难暖民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一定要把群众的小事当回事,只要能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愁,再苦再累也不算什么。”这是青山街工委李明岩书记常说的一句话。

  青山街工委辖6个社区,共有13601户、39346口人,街道、社区服务面广、工作量大,日常工作繁杂而琐碎。联通社区一个居民区的下水管线由于老化破损严重堵塞,脏水溢满了巷道,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但因为相关住户对维修意见不统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看到几十户居民焦急的目光时,李明岩书记对班子成员和社区负责同志说:“这事儿咱得管,而且要管好,不然对不起大伙对我们的信任。”于是,街道、社区组织老党员一对一的做居民思想工作,进东家、串西家,讲事实、摆道理,仅居民代表会就召开了5次。通过党员们真诚细致的工作,32户居民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每户出资200元重新铺设了管道。下水通畅了,困扰几个月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居民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青山街工委辖区有1000多名“五七工”、“家属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得知我省把“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消息后,盼望了多年的老人们急切地涌到了街道,咨询相关政策,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大门连续被挤坏了4次。街工委急群众之所急,抽调了50名工作人员,每天从早忙到晚,考虑到冬天路滑,他们在办公楼的楼梯铺上了地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排人员把他们背到楼上或直接到老人家里登记,并收集相关证明材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党员冲在前、做在前,克服了诸多困难,保证了办理工作顺利完成,让1000多名“五七工”、“家属工”第一次领上了养老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还有一件件的“小事”,让居民深深为之感动。2011年春节,街工委组织六个社区党支部开展了“送年夜饭”活动。参加送年夜饭的社区工作者都是女性,在家中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她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把包好的饺子送到了社区贫困户的家中。当来到三社区一户居民家中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托着因意外事故致残的左脚坐在炕头,年幼的孩子坐在父亲身旁,年长的孩子蹲在地上烧火,锅内的水滚开着,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物品。当被问及准备吃什么年夜饭时,年幼的孩子稚嫩地说:“家里没有准备年夜饭”,“没关系的,看,我们带来了饺子”。饺子下锅了,阵阵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面对如此特别的年夜饭,孩子的父亲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们一家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青山街工委为社区无业人员联系工作,实现就业537人,办理优惠证243个、求职登记证267个,办理小额贷款242万元,为439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52万元,为1700个低收入家庭发放生活补贴8.5万元。协调市就业局对有一定文化的青年进行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2010年劳务输出108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70余万元。为困难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开展送温暖活动,今年上半年,走访慰问贫苦户500余户,为他们送去了米面等生活用品,组织党员和居民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张睿欣捐款1万余元,协助房产部门为低保户发放了住房补贴,协调民政部门为13户重病居民进行了大病医疗救助。

  净化环境顺民心

  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社区居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环境卫生管理,一直是街道工作的“老大难”。青山街工委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抓好薄弱环节,使街头巷尾“净”了起来,辖区路段“绿”了起来,展示出了清洁、整齐、优美、文明的形象与魅力。

  街工委招聘了70名保洁员,对辖区内364条巷道全天候保洁,实行周检查、月评比、年考核,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城乡结合部的49条巷道脏乱差,是环境卫生整治的重点,每年五、六月份,街工委都协调市直部门对巷道进行全面整修,街道社区党员和居民也积极参与整修,清垃圾,挖边沟,铺砂石,切实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青山街工委从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在小区、楼院实施了绿化、美化、香化工程,动员党员群众800余人见空植绿、见缝插绿,在社区巷道种上了花、草。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花苗刚出来就被鸡鸭拑了、被垃圾埋了、被雨水冲走了,社区党员不厌其烦地多次补种花苗、看护、浇水,劝阻着乱倒垃圾的居民。每年夏季,看到巷道里处处鲜花、充满花香,他们的心情格外舒畅。

  转变作风贴民心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点要在“创”和“争”上下功夫,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主要体现在为居民服务上;争当优秀共产党员,重点是在居民党员中树立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感染和带动居民群众”。这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铭到青山街工委检查工作时,对街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的要求。

  2010年赶上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市区近4万人口中,拆迁户多,空挂户多,流动人口多。面对复杂的普查情况和高质量的任务要求,建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姜本艳说,“我是共产党员,工作就是要咱干在前面,再苦再累,咱们也得往前冲!”。从摸底调查工作开始,姜本艳与普查工作人员一道,秉着不重不漏一户的原则,挨家挨户走访、询问,记录人口普查摸底调查的基本资料,累计加班时间超过150个小时。为了不打扰居民的休息,她们放弃休息时间,在晚上、双休日及住户上班前半小时入户,提高了入户率和成功率,使普查工作得到了迅速推进。

  2010年7月底,五大连池市连续遭受强降雨的袭击,多处民宅发生积水内涝,尤其是市郊靠近防洪大坝的平房受灾严重,屋内积水最深处达60公分。面对又脏又臭的积水,街道、社区党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毫不犹豫地把鞋子一脱、裤腿一挽,趟入积水中搬运被淹物品,转移受灾居民。很多居民看到街道社区党员身先士卒,深受感动,也纷纷加入到抢险队伍中来。

  居民吴长胜家的房屋地势较低,每年雨季都被水淹。吴长胜有智障,他的母亲70多岁,精神不好,常年不出屋。街道、社区党员去劝说老人抓紧转移,她举棒就打,一次,两次,三次……不知劝了多少次,但老人仍固执己见,就是不肯离开。看到积水已经快到炕沿了,情况十分危急,党员李广军顶着老人的打骂,迅速将老人背了出来。在场的居民看了,竖起大拇指说,“非亲非故的,为老百姓受这样的委屈,你们真是不容易呀。”

  丰富生活乐民心

  “老王头,吃完饭了吗,咱们跳舞去!”每天晚上,住在移动社区的林大爷总会招呼楼下的退休干部王学军去休闲广场跳舞、休闲,这已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种习惯。

  为了解决社区活动场所少的问题,青山街工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几年来,市里投入2000万元进行了青山公园升级改造,新建、扩建了总面积3.3万平方米的3个休闲广场,投入640万元建设了多功能体育馆,并引导民间资金兴办了一批活动室、棋牌室,为社区居民健身、娱乐创造了良好环境。各社区依托青山公园、休闲广场等场所,积极组织居民开展健身操、秧歌、太极拳、交谊舞等活动,每天早、晚参与活动的居民群众近万人。

  今年以来,街工委相继举办了以“拥有健康,拥抱明天”、“建和谐社区”、“创先争优促发展,城乡携手庆七一”、“红歌飘过90年”等为主题的广场演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同台演出,每次都有几千名居民群众观看表演。

  依托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市体育馆等场所,街道、社区积极开展书法、棋牌、球类等活动,并举办花卉展、老少同乐趣味运动会、邻里百家宴等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针对移动社区位置偏远、无活动场所的实际,经街工委研究,腾出社区一楼大厅作为文化活动室,开设棋类、牌类、琴类、书画等居民喜爱的活动项目,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每天吸引近百人前来活动,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

  维护稳定安民心

  青山街工委打造社区“安居”工程,群众拍手叫好。为了保证社区居民安全及社会秩序稳定,各社区主任、治安员、党员志愿者始终坚持工作在维稳工作一线,每年排查化解多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信访案件,对辖区法轮功练习者及时做好矫正、帮教。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佩戴袖标的社区治安员,他们为邻里纷争化干戈为玉帛,为迷途的老人寻找亲人,他们的辛勤工作,让群众感受到了和谐与安宁。

  今年4月份,丽都小区居民反映一楼居民王喜文在家中经常放水、点火、敲墙,严重影响邻居的生活。据了解,他常年不出门,孤身一人,白天睡觉,晚上扰民,可能患有精神病。街道社区干部协同公安、民政工作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冒着被打伤、砍伤的危险迅速将其控制,随即送往北安做了精神病鉴定。在确定其病情后又与民政、信访部门联合为他联系精神病院,经过治疗他的病情有所好转,小区居民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我一定好好学习,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移动社区居民李某接过社区书记送来的一份职教登记表,激动不已。他是刑满释放人员,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出狱后常常四处碰壁,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了解他的情况后,社区党支部书记主动上门与他谈心,鼓励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并帮助他联系职教中心免费培训电焊技术,以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培训结束不久,他就找到了一份电焊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现在他已经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