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8月1日讯 走进盛夏时节的拜泉县丁家沟小流域,树木葱绿,水渠畅通,好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同行的县水务局同志笑着说,你大概不会想到,这里十几年前的荒芜样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带来的变化真是大啊!
去年,农业大县拜泉在遭受了春涝、大风、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叠加影响的情况下,全县粮豆薯总产达到15.6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新突破。
农业的增产和丰收,与拜泉县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分不开。提到以往农业状况,新生乡兴安村村委会主任李井军感慨地说,“记得小时候我家这儿山清水秀,可是到了7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变得沟壑纵横,风剥地增多,刚播完的苗就被风刮跑了,亩产也就100多斤。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全村共‘织补’230条沟,总计4.6万延长米。黑土地回来了!如今的兴安村,黑土层最厚的位置深达1米多;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200斤,大豆平均亩产350斤,土豆平均亩产3000多斤,小流域治理,就这么神。”
随行采访的拜泉水务局同志介绍,李井军家所在的丁家沟小庐山流域过去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亩地也就能打个几十斤粮,不少农民因贫困搬离了这里。如今流域内营造了大量的农田防护林,进行了育林封沟,顺水保土等综合治理,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95.4%,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仅新生乡兴安村丁家沟小流域,就有当初因贫困而被迫搬走的30多户农民从外地又搬了回来。多年来,拜泉县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把控制水土流失作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主旋律。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根据全县地形、地貌、土质特点和生产力水平,把全县规划为四个区:西南部平原区、西北和中部半丘陵区、东南部丘陵区、沿岸低洼易涝区,以“坡水田林路”综合防治为主要治理模式,坚持生物、工程、农艺等措施相结合,分区规模治理。首先是调整垄向、其次就是兴修“三田”、近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目前的立体开发四个阶段。
以治沟治坡为主攻方向,设立“三道防线”,层层拦蓄,控制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线是坡面防护工程,在山顶栽松树,林地与耕地接壤处开挖截流沟,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是田间工程,按等距离营造农田防护林,等高打垄修梯田,蓄水保墒就地渗透;第三道防线是沟道工程,沟道修跌水,沟底修谷坊,沟侧削坡插柳,育林封沟,顺水保土。采用“十子登科法”,即山顶栽松戴帽子、梯田梗种苕条扎带子、瓮地栽树结果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坝内蓄水养鸭子、坝外水田种稻子、平原林网织格子、立体开发办厂子、综合经营抓票子,实施立体开发。尤其是2006年以来,他们更加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功实施了东北黑土区治理试点工程和国家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工程,小流域治理速度不断加快升级,拜泉县高效生态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五年来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万亩,治理侵蚀沟1800条,修梯田5.1万亩,改垄23.3万亩,地埂植物带7.8万亩,造水保林4.8万亩。目前全县共辟建了182个生态经济区,累计治理小流域85条、侵蚀沟1987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9.5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70.3%。流域内共修建水库138座、塘坝1352座,蓄水能力达到2.4亿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12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面积35万亩。
据测算,拜泉县现在小流域的各项水保措施,年可拦蓄径流量7900万立米,拦蓄泥沙量500万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已连续20多年没有出现“风剥地”,有效地规避了自然风险。拜泉又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粮食安全了,农民自然安定和谐了。该县的小庐山流域、通双小流域、前进小流域、钱串子沟小流域等32个小流域和150个生态建设小区个个争奇斗艳。在这些小流域建设中,据对试点工程监测分析,实施坡改梯三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3.48%提高到3.89%;采用改垄措施后,坡耕地粮食产量平均每亩提高5—10斤;采用地埂植物带措施的坡耕地每亩增产达7—15斤;采用水平梯田措施的坡耕地每亩增产10—20斤。通过实施水土保持试点工程,项目区内80%的新修梯田、50%的地埂植物带和30%的改垄地上升为一等地,年增产粮食百万公斤以上,产苕条211万公斤,水保林年增加活立木0.17万立方米,年增加经济收入763.7万元。年均可增产粮食322吨,人均增收700元。昔日穷山川如今已变成米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