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日讯 (记者 王蕊) 2日,哈尔滨市疾控中心来到曾经的二手烟“重灾区”哈尔滨市的68路公交车终点站、道外区客运站检查无烟公共场所的创建情况。根据PM2.5监测结果显示,目前,两处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相比去年已有所改善,可入肺颗粒物均值骤降。哈市疾控中心将陆续到全市其他公共场所进行监测,并公布创建结果。
据了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直径不足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在吸烟场所内,PM2.5的主要来源是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由于我国没有现行对于PM2.5监测有效的法律数值,按照美国环保署标准,PM2.5日平均浓度低于15微克/立方米表明空气质量良好,对健康没有危害;高于65微克/立方米表明空气质量不健康,对健康有危害。
上午,记者在道外区客运站发现,人来人往的车站大厅或角落处已经不见了往日的烟雾缭绕。为了准确监测数值,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男卫生间门口将监测仪器用三脚架支起,以达到正常人呼吸的高度。仪器的开启后,监测仪上开始显示数值,每隔一分钟取一个数值,显示最新的监测数据。监测人员根据现场数值表示,道外客运站当日的PM2.5均值在40微克/立方米—60微克/立方米之间,而去年3月28日该客运站PM2.5的平均值是134微克/立方米,两组数值对比十分明显,说明空气中可入肺颗粒物大为减少。另外,仪器开启后30分钟,将连续打印出30分钟内的数值,要通过特殊软件转化,最终给出空气颗粒浓度数值。
记者了解到,去年哈尔滨市客运站、公交站等公共场所逐步开展“禁烟”工作,但收效甚微。经过3个月创建工作的开展,多处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道外区客运站是检查工作的第一家,今后,哈尔滨市疾控中心将陆续到全市其他公共场所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