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4日讯 自2007年郊区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佳木斯地区惟一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试验区”后,郊区按照“机构、设施、服务”三位一体的理念,以强化服务功能为宗旨,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使乡村生活发生了巨变。
机构———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保障
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佳木斯市郊区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一年试点见成效,三年全区大面积推开”的总体要求。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设专人具体推进此项工作。由于农村社区与村委会是一套人马,原村党支部成员在社区中兼职担任社区成员,在此基础上每村又增设了两名专职的协理员,改善了村委会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区政府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乡镇、村专职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从而理清思路、明确分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区委、区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到全区目标考核工作之中,由上至下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采取半年检查、年终验收的方式,进行全区排名评比,重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并制定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职责、经济合作社职责和服务承诺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更加规范,并将这些制度统一做成图板,在社区办公室的显著位置进行公示,使群众对各项办事程序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地为百姓办事提供方便。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注重发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村内重大事项都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进行表决,实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形成“全民建设为全民”的局面,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高潮。
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载体
各村利用部分原有资源,将原村委会改、扩建成农村社区服务站,服务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内部设施建成统一的机构模式,满足了农村社区服务群众的要求。各村都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每个文化活动广场都有健身器械10余套,同时能够坚持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全区共有秧歌队70余支、快乐舞步健身队10余支,每年举办歌咏表演、琴棋书画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达到5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通过改善村容村貌,达到巷道住房规划整齐,投巨资修建村村通公路498公里,道路状况及排水设施良好,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近年来共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2360棵,组建了80支专业垃圾清扫队伍,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真的变了。
服务———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的关键
通过发展专业生产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各类民间组织,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发展特色产业增收,引导农民紧盯市民的菜篮子,在瓜菜生产上做文章,取得了“抓好一项、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效果。几年来全区共建成了3000亩蔬菜园区,实现产值520万元。万庆村绿色蔬菜园区已经成为我市新玛特超市蔬菜基地。同时,着力发展产业化畜牧业,采取挂靠龙头牵动一批、干部带头领办一批、鼓励大户创办一批、协调联动推动一批的办法,实现了畜禽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目前,全区肉、蛋鸡存栏73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养殖户5430户,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9亿元。
发展劳务经济增收。通过发展村办企业,大力招商引资,努力实现村民离土不离市,在村内企业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培训120期,普及科学文化培训班150期。目前,全区劳动力就业率达到75%,大部分在村企或是市内上班,还有部分在省外和国外打工,几年来累计转移劳动力4.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两亿元。
发展合作组织增收。为了改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积极支持和发展各种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全区已成立了果蔬、生猪、蛋鸡等专业协会40个,入会农民2.17万人,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繁育、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供料、统一销售、统一资金、统一信息的“七统一”做法,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现在“万庆”牌大米已远销南方多个城市,实现年收入200余万元。
突出重点,解决农民期盼的事,通过对贫困户救助、关爱特殊群体等,依法保障贫困群体利益,将老、幼、孤、残等特殊群体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孤有所依,残有所助。建立了农村社区综合卫生服务站,为农村社区群众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咨询和诊疗服务,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的目标。开展常用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让居民人人懂法,增强居民守法和用法意识,从而减少群体上访事件和重大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逐步建立“村村通、户户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连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及气象信息。通过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在社区和群众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服务平台,促进了当地和谐与发展。截至目前,各社区共为民办实事10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