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14日讯 望着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小城镇建设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新发镇村民宋大爷欢喜地告诉记者:“我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政府为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小城镇,圆了我住楼房的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小城镇建设仅仅是哈市道里区民生建设的一个缩影。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该区加大民生建设力度,谋求全区92万居民的幸福指数与GDP同增长。
项目建设 不竭动力助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是基础。道里区把大项目建设作为给力民生的“硬杠杠”,以项目推动发展,以发展改善民生。总投资12亿元的国际汽车博览中心4月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化现代汽车博览中心;总投资13.5亿元的新大发国际广场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现有市场经营环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如今走进道里区,随处可见的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一股激战正酣的热潮正在这片老城区里涌动。大项目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大发展,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今年,他们深度挖掘资源,投资200亿元谋划生成160个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大项目,截至目前开工153个,开工率达到了96%。
在拨打经济“算盘”的同时,道里区不忘民生“账本”,今年投资13亿元集中精力办好棚户区改造、道路建设等56个民生重点项目,道里区委书记郭冀平告诉记者,“轰轰烈烈的项目建设不仅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夯实了经济基础,同时也让人们看好老城区的未来。”
宜居城区 改善环境惠民生
“原地易地安置均免楼层差价,易地安置还免费多给20平方米……”在日前启动的田地街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当得知区委区政府将给予如此多的优惠政策后,田地街29号院居民魏林便迫不及待地打包搬家。和棚户区内600多户居民一样,魏林对新楼和未来充满了期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道里区将改善中低收入者居住环境,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作为民生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今年先后启动了田地街、朝鲜屯二期、中央大街辅街等12片棚改征迁工作,道里区5700户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梦将变成现实,道里区步入宜居先行区的步伐也因此向前迈进一大步。
宜居的概念不仅是小家庭的住房,更涉及城区的大环境。为此,道里区先后启动了老机场路改造二期、哈双北路建设,同时对河松街等7条道路提档升级,并完成了工厂街等203条道路维修改造工程。在去年投入1亿元的基础上,今年道里区又投入8000万元整体改造居民庭院100个、广场10个,维修庭院558个。道路畅通了、庭院变美了、环境改善了,如今在道里区谈起城区环境的改善,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生活环境好了,我们的幸福感也高了。”
社会事业 夯实基础利民生
“幸福指数是抽象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要让居民有幸福感,就要以居民为本,实现资源的共享。”郭冀平告诉记者,为了破解入园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难题,今年道里区启动了占地万余平方米的群力尚志幼儿园、经纬校分校等10所幼儿园、学校建设工程。同时,公开招聘教师200名,使区内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校硬件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按照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模式,道里区今年又新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百姓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8088人,办理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补贴21542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103人,累计发放低保金、医疗救助金、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等2563.7万元,低保救助工作实现全覆盖,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对18个街道文化中心和6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施功能进行完善……一串串沉甸甸的数据,充分展示了该区关注民生、顺应民意,构建和谐城区的真实画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道里区将把民生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延长“民生清单”,让百姓生活满意顺心,幸福指数一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