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省8个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助试点,补助资金3550万元。“输血”后的龙江湿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保护也变得更有力度——
黑龙江日报8月20日讯 每到一处湿地保护区,管理人员都会带记者去看看管护站、瞭望塔、巡护路、引水渠,愉快地细数着保护区近年来的新变化,说说保护区在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取得的成果。同行的省林业厅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立和改善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巡护路、摩托车、电瓶船,管护员在偌大的保护区开展巡护不仅危险,而且也达不到管护的效果。现在巡护手段丰富了,在瞭望塔上用望远镜瞭望,管护员能早发现问题,处理速度也快捷。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实施以后,国家对湿地保护区开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输血”后的龙江湿地保护变得更有力度,与此同时,对建立全面铺开的长效补偿机制也更加期待。
湿地“输血”建设加速
走进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记者眼前一亮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致。视频监控系统、越野摩托车、冲锋舟、巡护路建设……这些震撼记者的基础设施无疑成为了保护三江湿地的助推器。作为全省首批湿地保护补助试点,2010年,三江湿地获得了600万元的生态效益补偿,这笔资金及时地补充了湿地的建设。
“太重要了”是抚远县县委副书记张艳庆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感慨。他告诉记者,这是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利用这笔补贴,保护区雇佣了75名管护员,解决了管护人员不足的难题,有效地遏制了乱砍盗伐、乱捕滥猎、盗拉湖沙、开垦湿地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大了科研监测力度,保障了管护工具的维修费、保险费。
2010年,我省首次获得湿地保护补助试点投资3550万元,全省8个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试点范围,主要用于增加管护人员,购置安装视频监测设备,建设监测站点,全面提升了湿地的管护能力。
及时的“输血”,让湿地保护恢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发展瓶颈
一路上,记者走过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然每个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同,但共同面临的是,资金不足影响着湿地的保护建设。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董英来告诉记者,每逢春夏管护高峰季节,偷鱼打猎的情况防不胜防,仅有的11名管护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近年来保护区不得不自筹资金,聘请45个半年薪的临时工。但管护工作是高危工作,保护区核心区的草丛茂盛过人,行船不安全、易迷路。按说,应该给管护员固定工资、上意外险,给予医疗保障,但没有这些资金的来源。兴凯湖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了首批补助试点,借助这笔资金他们扩大了管护队伍,但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崔长杰也提出建议,作为面积大出其它地方好几倍的保护区,管护任务明显更重,在资金配给上是否应有所倾斜。成立于2006年的富裕自然保护区是相对年轻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补给线”。近年来,他们争取到国家及省政府配套的1544万元资金,开展了湿地恢复与保护项目,埋设界桩界碑、修巡护路、退耕还湿、建围堰、建保护站等。管理局局长姜昆表示,十分渴望开展更深层次的湿地保护机理研究,但苦于没有更多的经费,特别是省级保护区几乎都没有被列入首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助试点中。
生态补偿期待长效机制
湿地蕴涵着丰富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具备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以及净化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其重要性的逐步显现,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全面铺开,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我省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多、面积大,开展的湿地恢复示范点多,国家级和部分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恢复示范区安排湿地保护管理人员1000多人,由于地方财政经费有限,投入湿地保护管理、调查监测和宣传教育的专项经费严重不足,保护区交通、办公、管护等设备不配套,维护经费缺乏,保护区执法管护能力受到影响,需要增加湿地保护管理经费投入。
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陶金告诉记者,由于去年首次实行的湿地保护补助试点,经费主要投放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虽然项目总投资未变,但打算把所有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列入试点范围,毕竟每个保护区都同样重要。省政府也正在研究制定全省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有关专家表示,应尽早建立长效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才有稳定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