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策
搜 索
松花江大桥实施交通导流措施第二天 司机有点蒙
2011-08-22 08:41:42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孙玉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李鹏举 摄

  东北网8月22日讯 21日是哈市松花江大桥实施交通导流措施的第二天,记者当天上午、下午分别来到松花江大桥桥面及桥下周边道路进行实地采访,发现许多市民因对该区域交通组织作出的新调整不太了解,经常出现走错路或不会走等情况。加之一些必要的交通设施、标线还未完善,大桥上桥口、扩建新桥分流路段及友谊西路掉头路段出现了行车艰难现象,交警部门派出大量警力疏导,针对该区域出现的新问题采取了新的应对措施,并正在进行和完善道路标线、指路标牌的施划、设置等工作。今天,松花江大桥实施交通导流后将迎来第一个工作日考验。

  问题一 多股车流汇集至哈药路上桥口处成“瓶颈”

  昨天9时50分,哈药路往松花江大桥方向五条车道的车流已经排至河洲街路口,行车速度不超过每小时10公里。一些从河洛街方向驶出的车辆违法左转并入哈药路往大桥方向的车流之中,加剧了该路段的行车艰难。同时,与哈药路上桥车流汇集的还有河润街及友谊路方向驶来的四股车流,三条路的多股车流拥向上桥口处并“瘦身”为三股车流,使该上桥口处拥挤不堪,成为通行的“瓶颈”。进入上桥匝道后,车速才开始提升,行至大桥单向五车道路段,车辆立即散开,速度轻松达到每小时60公里。另外,桥下河润街上桥车辆与哈药路右转至友谊路的车辆形成冲突,使得该路段成为一处复杂交通路口,在交通高峰时段,秩序十分混乱。

  解决方案 交警当“人力信号”全天候指挥疏导

  因地形及大桥部分工程尚未完工等原因,上桥口处目前还无法设置交通信号。顾乡交警大队每天派出多名警力在此路口及周边充当“人力信号”,采取断流、单侧放行等措施全天候指挥和疏导。昨天,已有相关人士提出建议,将河润街去往大桥的车辆引导到哈药路上桥,禁止直行与友谊路上桥的车辆交汇,并在该路段设置硬性隔离设施,缓解大桥引桥口处的压力。目前,交警部门正就此进行调研。据悉,待松花江大桥剩余工程完工通车,且哈药路等路段交通标线、设施施划完毕、完善后,该上桥路口的交通压力将有所缓解。

  问题二 行至新桥分流岔口及下桥掉头路口有点“蒙”

  昨10时,当车辆行驶至新桥往二环路和群力新区的分流岔口时,一些车辆因不熟悉路形,未能提前进入“目标”车道,而是在临近岔口时才开始选择变道,并出现了交叉并道的情况,有的车辆进错路口后倒车逆行严重影响该路口通行速度。记者驾车经新桥往友谊西路行驶,两排车道中,左侧车道行驶速度明显慢于右侧,是小型车辆在桥下掉头时所致。随后,记者发现路中有一处不太明显的提示牌,上面显示:小型车辆从左侧车道下桥直接掉头,大型车辆从右侧车道下桥后通过硬隔离设施掉头。而一些“误入”小型车辆车道的大型车在桥头掉头时,会将路口“卡死”。

  解决方案 延长隔离设施两条车道车辆统一掉头

  昨天17时许,记者再次从该路段通过,发现车流量虽大,但行车速度、秩序明显转好。原来,交警部门已经封闭了左侧车道在桥头直接掉头的出口,而且延长了路中硬性隔离设施的掉头地点,并让两条车道的车辆全部通过硬性隔离设施统一掉头,大大提高通行效率。据交警介绍,他们正在研究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并将在桥面岔口前方和桥下设置更加醒目的去向提示标志,引导车辆提前选择车道,强化分流意识。

  问题三 桥下河鼓街分流道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昨11时许,记者经友谊西路行至河鼓街路段,发现多数车辆都直行进入河洛街至哈药路,车流量大,车行缓慢。而左转通往友谊路方向刚刚改为由南向北单向行驶的辅路却很“清静”,鲜有车辆通行。经采访了解到,许多驾驶员不知道河鼓街辅路改变了单行方向,不敢贸然驶入。即便驶入的车辆,行至河鼓街口时也要停下车来问交警:“可以直行(进入友谊路)吗?”同时,因交通标线仍未施划齐全,且上海街尚未完全起到分流友谊路车辆至哈药路的作用。许多车辆仍按习惯从友谊路方向经原融府康年酒店门前去往哈药路,从而与河鼓街驶出的车辆产生冲突。17时40分许,记者再次从友谊西路进入河鼓街,发现一些车辆在无警时段从友谊路方向逆向驶入河鼓街,十分危险。

  解决方案 完善交通标线、设施明确行驶路线

  昨天,交警部门已在友谊路往二环路上桥口路段施划了交通导流岛,且河鼓街路口也设立了禁止驶入的单向行驶交通标志牌,待上桥口处的路中双实线施划完毕后,驾驶路线就能清晰可辨,即从友谊路方向驶入该路段的车辆只能驶入二环桥,不能左转或驶入河鼓街;从河鼓街驶出的车辆可右转至哈药路或直行至友谊路。交警部门也将派出警力进行引导,帮助市民尽快熟悉。同时,交警部门将在友谊路沿线及上海街等路段提前设置分流提示牌,同时采取实用的措施在河洛街、河鼓街等设置指路标牌、标识,引导市民正确行车。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