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三至六年小学生规定要上书法课 超九成人表支持
2011-09-04 08:29:38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马晓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4日讯 从这学期开始,书法课赫然列入了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孩子的课程表里。

  今后,学校要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孩子练写字,对此九成人表示支持,认为早就该这么做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不现实,有些学校连体育课和音乐课都无法保证,更何况书法课。

  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书法课,必须的

  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中,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通知要求,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小学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接到相关通知,将按要求实施。

  新学期哈市已有书法课“登场”,有意思

  记者获悉,刚开学,书法课以学校自创课程,即校本课程的“身份”进入了哈市新华小学、抚顺小学的课堂。采访中,记者得知新华小学有一间专供教师练习书法的教室,学生则成立了软笔书法社团,据软笔书法社团负责人介绍,每周一、三、四的中午,软笔书法社团的学生会共同学习书法。哈市抚顺小学则让每名学生每天习字30分钟,营造“墨香校园”。

  据悉,目前,哈市已有50余所中小学校把书法课列入了校本课程。为了让学生们把汉字写好,部分学校的教师还自编了执笔歌和运笔歌。

  91%的人支持书法进课堂,有必要

  书法成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你怎么看?记者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112人中, 91.4%的人表示支持,认为这么做很有必要。

  市民崔女士说,坚决支持这个要求,因为电脑普及的原因,很多具有高学历的人书写的字实在是拿不出手和看不下去,所以,从小学生抓起打好基础是必要的,同时,练习书法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心智的历练,练的是字,更是心。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对此表示支持,但其中个别人对这项新规的执行情况持怀疑态度。

  当然,也有家长“完全不能理解”,孟女士说,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够重了,还要被逼学这个平时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调查显示,有5.12%的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不应该强制书法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无所谓。

  部分学校缺乏专业老师,有点难

  据了解,我省多数小学曾开设过书法艺术等选修课程,但长久坚持下来的学校并不多。

  为了开设书法课,很多学校还专门聘请了书法老师来担任书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检测学生练习的效果,一些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书法大赛。一些老师介绍:“每次考试还有卷面分3分,即便你答题全部正确,字写得不好,也无法拿到满分。”

  一些小学老师指出,学校目前的书法课多是练习钢笔字,练习毛笔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校班额太大,课桌就显得较小,练毛笔字的空间不够,师资也不允许,虽然学校有不少老师字写得不错,但专业老师还很缺。

  个别小学校长也对开设书法课有些担忧:学校虽然开设有这样的课程,但多是在预备铃响之后、上课前的20分钟要求孩子练习写字,“如果单拿出来一节课用作书法课,实施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一是师资力量太缺,二是语文课程本来已很紧张,如果硬是从中挤时间,难免会有学校走过场,而有些孩子也确实对书法课提不起兴趣。”

  书法家赞成书法进课堂,应传承

  “书法进课堂是个好事,也很有必要。”我省著名书法家果树学认为,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国粹中的国粹,无论是出于自身修养还是文化传承等考虑,书法都应该受到重视。

  近年来,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汉字书法的普及程度有所下降,人们的书写能力逐年下降。曾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重要内容的书法学习,已渐渐远去,青少年一代正面临着严重的书写危机,有些中小学甚至没有写字课。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建议在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书法教学,让书法走进课堂。目前,教育部的规定让这个建议成为现实,书法课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课程表中的必修课。

  在果树学看来,书法进课堂操作起来难度不会太大,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书法课,占用的课时不多,且也不需要专业老师,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也可以,师资应该不是问题。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