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9月6日讯 行走在鹤城的大街小巷,难免会看到一些因容器承载不下裸露在外的垃圾,或是从破损的垃圾箱中外溢的垃圾,成为明晃晃的脏源。记者走访中发现,除了五福小区、园丁楼等一些老旧小区中轻易可见裸露垃圾外,近年来新建的高档小区如鑫海家园、王仔花苑等也不难发现其身影。而商铺和饭店附近,裸露在外的垃圾更多。加之天热时,其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使过往行人无不绕道而行,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容貌,也困扰着周围百姓。
记者就此现象走访市相关部门,了解到,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务工导致的人流量增加等原因,齐齐哈尔市城区日产生活垃圾已达800吨。齐齐哈尔市目前主要的垃圾容器仍为自背斗、插车箱和垃圾箱。其中,容量最大的自背斗有150个,能“吃掉”400吨左右的垃圾,350个插车箱的容量为200多吨,2500个垃圾箱虽然遍布大街小巷,却只能尽微薄之力。尽管齐齐哈尔市在陆续增加垃圾容器的数量,但就目前来看,与日产800吨的垃圾量相比仍有“缺口”。
除了设备不足,垃圾容器破损程度的加剧也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主凶”就是垃圾的不分类处理。其中,不断壮大的餐饮行业应为“罪魁祸首”。用环卫工人的话说,“饭店服务员经常是‘干货’和‘水货’一股脑儿倒进垃圾箱。”此外,一些建筑垃圾也浑水摸鱼。据了解,一个垃圾容器正常的折旧期为3年,而民意路、公园路和光复街等一些餐饮集中区的垃圾容器每半年就报废一批。龙沙早晚市等农贸市场周围垃圾箱的寿命也很短。齐齐哈尔市每年都要耗费40—50万元来为此埋单。
不仅日产800吨的垃圾数量让容器难以“下咽”,环卫工人清理起来也是力不从心。据市环卫处主任韩光介绍,城区内现有500多人负责垃圾的清收工作,虽然凌晨2点就已开始作业,但一些小区和路段的垃圾也很难在8点前清运完毕,部分路段的清收时间甚至要排到中午。为了确保重点区域和路段的环境卫生质量,环卫工人实行了早晚二次作业,但多数垃圾箱等不到晚上就已被“撑破”。
市容市貌是一个城市的“脸面”。而裸露的垃圾无疑成为脸上的“伤疤”,如何治愈是当务之急。据市城管局副局长李常国介绍,齐齐哈尔市已投资388万元引进了8个密封式垃圾中转式压缩箱,每个垃圾箱能容纳近2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相当于自背斗容量的10—15倍。这种新型的压缩箱能通过自身的动力电将箱内的垃圾进行压缩,垃圾残液可直接排放至专门的收集井或是城区的排水管内,不仅杜绝了垃圾处理的二次污染,也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全封闭式。而且整个过程均由电脑控制的液压系统负责运转,只需3—5名工作人员配合即可,大大节约了人力。据了解,8个新型垃圾箱已经根据北三区的人口密度和垃圾产量分布,设置在了相应街区和路口处。齐齐哈尔市也将陆续引进,计划在3年内实现中转式压缩箱的普及化,从而逐步消除城区内的裸露垃圾。
除了高科技产品的引进,垃圾的分类处理也至关重要。广州已经出台了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规章,将其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要求市民将“干”“湿”垃圾分开。齐齐哈尔市也可借鉴或效仿,在部分小区实行试点工程,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引导市民养成将垃圾“打包”投放的习惯。除此之外,新建小区在规划之初也应设置标准的垃圾中转设施,确保配套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