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牡丹江东安区探索区域党建一体化新路径
2011-09-07 15:06:1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安区构建“小社区、大党建”新格局

探索区域党建一体化新路径

  东安区是牡丹江市商务中心区,也是老建城区。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下岗失业、企业改制和经商打工的党员涌入社区,许多党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社区人”。这些新变化给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如组织设置不适应、管理方式不适应、活动阵地不适应、保障机制不适应、党组织力量不适应等。困扰着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阻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全面提档升级,影响了和谐社区的建设步伐。为破解这些难题,东安区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区域党建一体化”的要求,采取了“四联四化”的有效方法,构建了“小社区、大党建”新格局,探索出区域党建一体化的新路径。

  1、形式联合,组织设置科学化。打破系统型、行政化、单位式的传统党建管理模式,按区域分布和服务类型,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的原则,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径,使之与形势相适应。一是优化组织设置。把全区15个具备条件的社区由支部改建成党委,占24个社区党组织的62.5%,为推进区域党建一体化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构建组织体系。实行党委建在社区、支部建在楼栋、党小组建在单元、党员学习教育进入家庭,形成了两级领导(街道、社区)、三级网络(街道、社区、楼栋)、四级管理(街道、社区、党支部、党小组)的“234”新型组织体系。三是放大党委建制。党委成员调整为7-9个职位,吸收驻居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社区民警进班子,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求人办事,向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一盘棋”转变;由过去“单一型”管理,向“多元型”管理格局转变;由过去单打独斗、跳“光杆舞”,向社区+驻居单位+企业+党员“四层区域组合”转变。兴隆三社区没有办公用房,一直租用车库办公,上海绿地房产公司领导进社区党组织班子后,无偿给社区提供了300多平方米的三层办公用房,解决了困扰社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2、机制联建,党建工作规范化。一是以“区域不变”应“单位多变”,完善领导新机制。实施“社区党委+兼职委员”领导体制,形成了街道、社区、驻居单位和企业、居民代表及包片民警“四位一体”抓党建、促和谐、保民生、建家园的领导合力。特别是在职党员和公安民警进社区后,区委把素质好、能力强的在职党员和社区民警选进社区党组织班子,不仅使班子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战斗力极大增强。二是采取“1+X”工作模式,探索工作新机制。“1”代表具备党建资源优势的社区党组织,“X”代表社区所辖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通过社区党委这个平台,把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小社区,大党委”的工作运行机制。目前,在社区党委班子成员中,既有驻区中、省、市直单位领导,也有驻区企事业单位领导;既有离退休老党员,又有社区干部。3个公安分局的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后,在维护稳定、建设平安家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年初以来,全区各种治安案件下降36%,调处各种矛盾纠纷137件。三是推行“两会一中心”工作制度,建立管理新机制。每月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总结交流党建工作经验;每季度召开社区议事会,协调驻区单位共同讨论解决居民普遍关心的事项;完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制度,加强社区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建立驻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在创建“三优”文明城区、建平安社区、创特色党建品牌等众多“亮点”活动中,区域党建一体化成为良性载体,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3、难题联解,党建活动经常化。一是活动阵地共建。采取新建、改造、调整、共享等方式,大力推进活动场所和阵地建设。全区有16个社区的活动场所达到80平方米以上,其中有5个达到300平方米,由开发商无偿建设提供的福民千米社区明年建成交付使用。柴市社区党委利用超过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投入70余万元,购置30台电脑,建设成“三网一点通”便民服务站,成为省委组织部远教进社区的示范点。实行活动场所共享机制,有12个驻区单位的活动场所面向居民开放,市农行活动中心的台球、乒乓球、图书室、健身房等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二是党员教育共管。分类建立了直管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信息库,整合辖区教育资源,分类施教。通过创办社区党校、网上党员讲坛、建立家庭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在开展“建组织、找党员、起作用”活动中,新建基层党组织116个,使264名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和流动党员有了“新家”。依托工商个体私营协会建党委,支部建在4个大型综合市场管理所,党员作用发挥在摊位,使126名松散的个体工商业户党员有了自己的组织,发展新党员16名,创建“党员诚信示范岗”27个。在职党员进社区后,各社区党组织建立台账,把他们及时编入楼栋党支部,按照适时、适宜、适度的原则,发动在职党员立足单位优势支持社区建设,立足职业特点参与社区管理,立足居民需求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半年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活动2680多人次,帮助解决问题378个。三是为民服务共办。围绕社区居民需求,打破条块分割,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社区党组织与共建单位共驻共建,变单一服务为多元服务,变独立服务为联动服务。清福社区党委与市一中共驻共建,共同开展为民服务,一中在社区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参与建设文化楼道57个,使“先锋书苑”党建品牌深入人心。林机社区是下岗职工多、弱势群众多、困难居民多的“三多”型社区,社区党委通过与市就业局建立稳固的共建关系,定期举办就业大集,创办6个再就业基地,使9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成为省、市社区再就业的先进典型。

  4、各方联动,发展成果最大化。资源共享、和谐共筑、品牌共创、成果共享,是区域党建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一是党组织“三力”不断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通过组织联建,区域党组织有机联合成一体,极大增强了党组织的“三力”。在“三优”文明城区创建中,全区3158名党员志愿者的足迹留在了大街小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红色服务队”。二是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档升级,典型群体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和全省、全市有影响的过硬典型,打造出市级党建品牌4个、区级党建品牌40个,在推进“三实两创”、建设幸福东安的生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区委继2008年被省委命名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先进区委”后,今年“七一”又被省委命名为“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区委”。三是基础建设水平上新台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党员和群众的需求。清福社区通过开展区域党建一体化,筹资18万元对活动阵地进行了全面改造,使老典型焕发出新活力。全区社区党组织通过共驻共建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新增活动场所18个,开展大型活动300多场次,打造服务型、文化型、学习型、共建型和稳定型“五型社区”22个,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得到了实惠。四是社区党组织与驻居单位关系融洽紧密,成为一家人。通过区域党建一体化这个平台,把社区、驻区单位、企业、学校等资源优化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进而转化为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工作合力,为推进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