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整合资源牵手联动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针对社区社会化管理难度加大、党员流动性增强等问题,海林市委实施“牵手工程”,整合社区与机关、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资源,引导各类优势资源合理流动,全面夯实和谐社区基层基础。三年来,全市共结成驻区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帮扶对子105个,党员互助组301个,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人数3453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免费向居民开放社区党校、居民学校、图书室、棋牌室、排练室等活动场所46处。
1、党组织牵手,实现社区党建由“单打独斗”向构建区域大党建转变。一是做实载体共同搞。充分发挥驻区单位职能作用和社区的社会监督作用,以服务职能、党组织、党务工作、党员干部、干部监督“五进社区”为载体,以卫生、法律、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13大类服务为主要内容,延伸工作触角,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开展党课联上、党建资源联享、党员承诺联动、党员活动联办、公益事业联做、生活环境联创、困难救助联心“七联”活动,促进资源双向流动,共同推进机关、社区党建工作。二是强化机制共同推。建立定期研讨制度,社区党委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研究推进社区工作,参加人员为市级联系社区领导、社区干部、驻区单位主要领导、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下派29个驻区单位副职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初步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牵头单位协调、包社区街道领导联络、驻区单位齐抓共建的体系。年初以来,驻区单位共为社区解决用电、卫生、绿化等各类问题100余件。三是多元投入共同建。以社区活动场所为重点,在开发配套、资产置换、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采取驻区单位“多对一”帮扶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新建、改扩建8个社区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室,并实行统一模式装修,其中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达到6个。在活动场所建设中,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其中驻区单位直接或间接投入资金40余万元。
2、党员牵手,实现由“纵向”帮扶为主向“横向”互助为主转变。一是组建“帮扶互助组”。结合每月15日社区“党员活动日”,采取节日慰问、发放党员爱心卡、帮助申请政策、送技能、解就业、市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大对困难党员的帮扶力度,组织困难党员及时过组织生活,激发组织归宿感和责任感。截止目前,共组建帮扶互助组96个,投入帮扶资金6.2万元,先后为26名特困党员、48户困难党员办理了廉租房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帮助63名失业人员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二是组建“学教互助组”。选派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年轻党员深入卧床不起的党员家中,送资料、传精神、互沟通。组织域内党员定期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电话等方式,向外出党员邮寄学习资料,询问学习情况。举办“百姓大讲堂”、“党员读书会”,邀请退休专家学者对党员进行集中专题辅导。目前,全市共成立“学教互助组”58个,寄送学习资料3200多份。三是组建“先锋互助组”。组织街居党员干部对老党员、居民代表、弱势群体、驻区单位、党员开展“五必访”活动,结合“党员奉献在社区”、“一名党员一面旗”、“爱海林、爱家乡”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先锋岗党员与孤寡老人、贫困学子、残疾人等结成帮扶对子,成立社区党员义务巡逻队和绿篱管护服务队8支,开展清理小区和绿化带垃圾等大型活动18次。
3、党群牵手,实现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一是成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党员新平台。在全市社区建立了8个党员服务中心,内设社区党员工作站、在职党员服务站和流动党员接待站,统一制作了工作流程。服务中心建立以来,组织巷道整治、环境治理等集中服务13次,接待流入党员56名,为群众解决难题1400余件。二是建立在职党员服务机制,搭建党员服务新平台。设置十类在职党员服务岗,建立19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将党员发挥作用从“八小时之内”向“八小时之外”延伸。开展以捐一件衣、一本书、一元钱、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使在职党员“走出机关、走进社区”,使社区工作成为“份内事”。年初以来,全市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3.5万多人次,累计捐款捐物折合资金15.58万元,为群众办好事8600多件。三是开展群众性活动,搭建密切党群关系新平台。举办邻居节、文化节、居民运动会,组织党员听党课、唱“红歌”、讲历史、看“红剧”,丰富社区党员业余文化生活。设立“民情恳谈室”,将每周二确定为街道党员干部群众“接访日”,通过与群众拉家常,解决群众“疑难杂症”。开通“有事您说话”服务热线9条,建立便民利民网点602个,成立社区艺术团、老年文艺队和夕阳红秧歌队等文艺团体12个,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进小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军营、进敬老院演出38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