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9月8日讯 “首先做自我介绍,我们是齐齐哈尔大学的学生,请告诉我,我的语速你是否能适合?我们聊一聊……”9月6日上午8时30分,记者在齐齐哈尔救助管理站,看到两名受助者与六名小伙子面对面,接受他们对其展开的心理关爱。
记者与6名小伙子交谈后了解到,他们是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社会工作081班的潘从坤、鲍国天、曹维文、冯磊、李其佳、吴振江,专程来到救助管理站,运用四年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对受助人员展开专业的心理疏导。
齐齐哈尔救助管理站每年都要接待各种各样的受助者,受助者不仅面临生活的压力,而且很多人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为了缓解受助人员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齐齐哈尔救助管理站自2005年开始,特设立了社工实习基地,专门对受助者进行心理关爱。
潘从坤首先与受助人员李维本展开了对话,李维本非常腼腆,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把头埋在胸前,小声说话。他告诉潘从坤,他今年47岁,家在哈尔滨,曾结过婚,可是妻子和儿子都离开了人世。
“那你现在想不想回家?这里的工作人员会帮助你找到家。”潘从坤了解了李维本的一些情况后,与他聊了起来。
李维本慢慢抬起头,接受了潘从坤的目光,“不想回家,家里没有亲人了。以前我曾做过粮食生意,可是赔了钱,没有了钱也没有了朋友,我回去干嘛?”
“那你在这里好不好?你想总待在救助站里吗?还是想找点事做,赚点钱?”潘从坤问道。
听到这儿,李维本露出了笑容,又看了看周围的人,不好意思地说:“这里好,有饭吃,有衣服穿。但是如果有活儿我就干。”
接下来,鲍国天、曹维文、冯磊、李其佳、吴振江一一对李维本展开了心理疏导。接受了学生们的心理疏导后,李维本越来越放松,能够抬起头说话,并且有问必答。
因为另一位受助人员智障,交流很困难,甚至很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这让潘从坤、鲍国天等学生犯了难。救助站的管理人员解释道:“他叫信凡富,思维不清,没法与人交流,所以我们为他找家特别难,一旦找到,我们就会帮忙把他送回家。”
第一次社会实践,第一次身临其境,第一次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六位大学生深有感触。
鲍国天对记者说:“我们来救助站6天了,在这里看到了身无分文的被拐骗妇女、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童、为了骗取火车票撒泼的人员……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出忽我的意料。”
坐在鲍国天身旁的冯磊快言快语:“当初上大学,就想学社会工作这一行,以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就足够了。可是我在实践中发现,其实耐心和细心更重要。”
“让受助者对我们信任是关键,以后在理论的灵活运用上,还要向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多学习。还要加强语言的沟通技能,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大学生李其佳觉得这次“真刀真枪”的社会实践让他学到了不少“实战”技巧。
齐齐哈尔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李锁斌对记者说,“多数受救者的心理问题多,心理压力大,这些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关爱非常专业,我们准备让他们培训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把他们所学到的心理关爱的理论给我们讲一讲。下一步,我们准备让大学生走上街头,对受助者进行心理关爱,更好地发挥他们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救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