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中秋节走进地铁施工现场亲历白班施工组12小时
2011-09-13 10:25:3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徐光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使新闻报道富有生活气息,扎根基层才能让记者产生真情实感。为让我们的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相关部署,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基层·探访新战略最前线”专栏,组织编辑记者到实施新战略的最前线蹲点调研,实地采访,以鲜活的新闻、清新的文风,反映全市人民群众加快实施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生动实践和创造,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实际变化,反映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敬请垂注。

  在人们脚下十几米乃至几十米深的地方,有一批年轻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忙碌。

  狭小的空间里,忍受着高温与潮湿。每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换来的,是地下隧道的不断延伸,和一条即将贯通的地铁。

  中秋万家团圆之际,记者走进宏伟路太平公园区域的地铁施工现场,与来自山东的中铁十四局地铁建设人员零距离接触。

  “80后”的12小时地下生活

  12日,天晴。早上7点半,担任地铁9号标段线路技术主管的陈阵,领着白班施工组走向地下———工作组两班倒,每组每天工作12小时。

  从地铁站口处进入,沿着为施工搭建的钢质台阶,走下超过两层楼高的深度,光线开始暗淡,半径5.4米的隧道呈现在眼前,混凝土混合着泥土的湿气迎面扑来。

  先行抵达隧道尽头的机长等已经就位,新掘出的土被源源不断地从机身后输出。盾构机巨大的轰鸣声已掩盖了一切,1米开外几乎什么都听不到。

  盾构机机长李志峰,26岁,一脸学生般的青涩和稚气,站在隧道的灯光里,像个孩子。“地下施工组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都在30岁以下”,陈阵今年29岁,但已是“老人”了。

  这段隧道距地面深度只有9到14米。盾构机经过地面建筑下方时,进度要放慢。

  中午12点,午餐盒饭从地面送下来。很多时候,盾构机操作人员要轮流进餐,进餐时间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这个标段要在10月底干完,时间很紧。午饭后,施工组还要继续作业7个小时。

  “一天从早到晚,吃喝拉撒基本都在地下”,陈阵说,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只见过日出,没看见过日落。


 

  高温·潮湿·关节炎

  下午,隧道内温度升高。

  盯着盾构机操作屏幕的李志峰相当谨慎。正在推进的隧道区间是一段半径350米的曲线,掘进的隧道位置与设计偏差不能超过5厘米———掘进速度太快,很容易偏离设计线。眼下,这条隧道以每天8米的速度向前延伸,偏差只有1厘米。

  潮湿、憋闷,让人呼吸沉重,记者感觉身上开始冒汗。

  隧道里的热量来自盾构机。盾构机主机长约10米,工作时功率为1600千瓦。要保持正常运转,必须经常降温。喷在盾构机上的水,很快就化为水汽四处弥漫,整个作业区域的温度迅速上升,转眼就达到30℃。

  “最难受的是夏天,温度经常达到35℃到40℃,一个个汗流浃背,跟洗桑拿似的。”陈阵说。

  李志峰工作几小时后起身,感觉膝部一阵疼痛。长年在潮湿环境下作业,很多人都患上了同一种病痛———关节炎。但工期紧张,很少有人去治疗。

  两个小时“假期”与寂寞青春的梦想

  晚上7点,城市灯火阑珊,李志峰和同事们从地下返回地面。

  开交班会,然后洗漱、吃饭……一切停当,基本是晚上9点。每个月,他们有29天都是在这样的作息时间表中度过。

  有时候,工程人员也会三五成群地出去喝酒、唱歌来放松。但时间有限,活动范围基本仅限地铁工地1公里范围内———一些来哈两年的工程人员,甚至没去过中央大街。

  中秋节当天,施工组破例在早晚施工组交接班的空当,放了两个小时的“假”———施工人员一起聚餐。

  对这些长年累月在地下工作的“80后”来说,更大的问题是爱情与婚姻的困扰。陈阵说,“一些同事二十七八岁了,还没谈恋爱;有的因为聚少离多,对象吹的也不少。”

  像同龄人一样,走在明媚的阳光里,谈一场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的恋爱,或是待在家里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是每个工程人员晚上躺在床上的憧憬。

  但第二天,他们依旧会准时醒来,然后进入隧道,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在陈阵看来,长年累月的坚守,除了这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最大的快乐就是工程结束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若干年后,再来哈尔滨,我会自豪地说,这里的地铁是我们建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