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 东宁绿水青山铺展生态画卷
2011-09-14 09:19:5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王良武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9月14日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初秋时节,记者走进东宁县,满眼绿色让人心旷神怡。东宁县坚持不懈加强生态建设,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3%,居全省第一位,并成为全国沿边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四大工程”拉开生态建设会战

  东宁县狠抓生态建设,源于一种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2002年以前,全县共有侵蚀沟4434条,总面积1.4万亩,每逢雨季,小到水冲沙压农田,大到冲毁道路、房屋。自2003年起,东宁县把生态建设作为“天字号”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插柳护岸、侵蚀沟治理、禁牧圈养四大生态工程,积极打造全国沿边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

  几年来,由政府出资购买苗木,与绥阳林业局密切合作,采取灵活机制引导国有、集体、股份、个人齐上阵,大力推进超坡耕地退耕还林,共完成退耕还林16.6万亩。而通过实施侵蚀沟治理工程,全县实现了“大沟不下土、小沟淌清水、沟底是谷坊、沟帮是绵槐”。为解决牛羊放牧破坏树木问题,自2005年起全县开始推行禁牧圈养。

  东宁县城西山属上风口,如今,县政府正有计划地把这里居住的三四百户住户搬下山来,在原地建森林公园。县林业局局长刘兆银告诉记者:“在东宁县,对生态建设实行‘一票否决’,由过去林业局一个部门‘单兵作战’到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彻底解决了过去‘年年造林不成林’的现象。”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

  在生态建设中,东宁县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抓,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为调动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东宁县规定“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个人植树造林,根据成活率由县里办林权证,承包期50年,同时提供每亩50元苗木款。于是,一直沉寂的荒山、荒沟和荒滩一下热了起来,过去废弃的河滩甚至出现了竞拍底价由100元涨至2.9万元的“新闻”。到目前,东宁县“绿色银行”已催生650多个百万元户。顺风公司2007年以来投入1.2亿元,栽种了8万亩树苗,据匡算,50年后这些林木价值将达到300亿元以上。顺风公司董事长曹国华说:“我们公司从事过边境贸易和矿产开发,把投资方向转向绿色产业,更能体现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同时,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东宁生产的优质黑木耳也备受青睐,比市场价高出一到两倍。

  近几年,东宁农民人均收入节节高,已成为全省首个农民收入万元县。“十二五”末期,预计农民人均收入有望达到3万元。

  这个县还积极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蓝莓、黄牛、红松坚果林、蕨菜、葡萄、林下参等接续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成功研发了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将红松林结果时间由20年缩短为7年。目前,全县已栽植红松树苗1000万株,面积15万亩,林木成熟后每亩林地仅产松子一项就能增收近千元。如今,东宁县“趁热打铁”,正积极运作红松坚果、建禄红酒酒庄和万头种牛场上市。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环境

  “人养山、山养人”,通过以退耕还林、插柳护岸、侵蚀沟治理和封山禁牧为主的小流域治理,目前东宁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3平方公里,实现了“小雨不下山、中雨泥沙不出沟、大雨不成灾”,到处是“山顶绿树戴帽子、山坡果园穿裙子、山脚良田系带子”的景象。目前,东宁县大片的植树造林、河滩治理工程都已完成,生态建设已进入拾遗补缺、见缝插绿阶段。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东宁县还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环境:区域内全面实行禁牧圈养,对农民建青贮饲料库给予补贴;坚决打击卖林蛙、非法捕鱼、打猎等行为;辟建了省级鸟青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定期向绥芬河内投放大马哈鱼苗和滩头鱼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20多年不间断放流稀有鱼苗的县……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东宁县梅花鹿、野猪、棕熊、狍子渐渐多了,就连多年不见的野生东北虎也现踪迹。由于野猪增多,对农民的庄稼造成一定危害,上级林业部门每年都批给东宁县一定的野猪捕杀指标,但该县却主动放弃了这一指标,农民损失全部由政府“买单”。久而久之,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大为增强。

  如今,一幅“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兽走森林、鱼游浅底、鸟翔长空,万物和谐生长”的生态画卷正在东宁大地上铺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反映生态建设题材的多部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东宁,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品牌。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