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垃圾中转站难“安家”处境尴尬
2011-09-14 10:14:17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李若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齐齐哈尔9月14日讯 垃圾中转站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有人住的地方就会产生垃圾,垃圾需要清运,就要有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垃圾中转站是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垃圾中转站在建设之时,这些服务于民的公共设施,经常遭到齐齐哈尔市民强烈抵制或阻挠,致使垃圾中转站选址难、开工难、翻建难。

  先建的被后到的“赶走”

  近一段时间,齐齐哈尔日报频频接到与垃圾中转站为邻的市民们的投诉。今年7月末,家住建华区亨达名苑41号楼的王先生给报社打来热线电话,反映自家楼下的垃圾中转站摆放的垃圾箱臭味扑鼻,严重影响了居民们的生活。记者到达现场后,发现的确如王先生所言。记者随后与建华区环卫处副主任李海春取得联系,据李海春介绍,该垃圾中转站是建华区环卫处西大桥环卫站,始建于十多年前,亨达名苑41号楼是近年建成。后建成的居民楼紧邻环卫站。无奈,建华区环卫处被迫再次选址搬迁,但是为垃圾中转站选址屡屡碰壁。从外地取经建新型垃圾中转站

  为更好更快的把垃圾中转出去,提升市民生活环境的指数标准,齐齐哈尔市环卫部门积极想办法,2011年,齐齐哈尔市环卫部门从外地取经,学习大城市垃圾清运中转的先进经验,于今年8月,首次投入建设全封闭式垃圾中转站,至今已建成8座新型的垃圾中转站,预计在3—5年之内,全市将陆续投入使用新型密闭式垃圾中转站,彻底淘汰自背斗式垃圾中转站。

  新型密闭式垃圾中转站所用的垃圾收集箱采用压缩的原理,对垃圾进行压缩,经过压缩的一车垃圾是先前自背斗垃圾车容量的7倍,一个垃圾收集箱将服务于1万至15000人,并且做到了垃圾全封闭不裸露、噪音极小、异味极小、垃圾渗出液不外流、容量大等优势。

  翻建受到部分居民的阻挠

  龙沙区率先对三处垃圾中转站进行旧址重建,然而在重建中困难重重。三处规划选址,只有位于永青小区北侧的一处在今年8月按规划如期建成。另一处计划选址在工建路上,但由于受到市民阻挠,最终这处垃圾中转站建在了浏览路上,由于浏览路位于龙沙区环卫服务所辖区域的边缘,因而缩小了服务半径,提高了服务成本。垃圾中转站虽然“安了家”,可位置并不理想。另外一处至今没能建成的垃圾中转站位于龙沙区通江路蓝天宾馆附近。该垃圾中转站已使用十余年,在翻建中,尽管环卫部门做了一个多月的居民工作,至今受到部分居民的强烈阻挠。“我们对百姓提出的问题做出了种种让步,如中转站向后退十米、改变进车方向、建群众满意的围墙等等。但在施工过程中,三次搭设的施工围布都被周围居民扒了下来。我们出车接居民去参观投入使用的新型中转站,均遭到拒绝。”提及此事,龙沙区环卫处副主任焦秀刚很是头痛。

  建议在城区改造中预留位置

  据市环卫处主任韩光介绍,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800吨,主要靠垃圾中转站二次转运,自背斗式垃圾运输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设计水平,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自背斗式垃圾转运形式非常落后,封闭不严,沿途运输造脏,垃圾渗出的污水臭气熏人,而新的密闭式的垃圾中转站采用密闭运输,垃圾渗出液直接被回收进地沟。

  面对部分居民阻挠建站的问题,韩光表示,出于和谐服务的考虑,环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始终采用说服、开导的办法做个别居民的思想工作,在垃圾中转站无处可选址的情况下,如果个别居民还是拒不配合、强烈阻挠公共设施设立,我们将根据《黑龙江省城市市容卫生管理条例》、《齐齐哈尔市城市市容卫生管理条例》,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规划建设。他还强调,不能因极个别人的阻挠、干预,影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让成千上万的市民承载着恶劣环境带来的侵扰。他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垃圾中转站的新址选择上,应该与城区连片开发改造进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为垃圾中转站提前预留出相应的位置。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