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玛县三卡乡政府所在地,又有一批农民即将住上新楼房,创我区农民居住史上先河。
9月14日,“走基层、看发展、促转型”采访组来到被誉为“大兴安岭‘华西村’”的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采访,村民陈洪奎兴奋地对记者说———
现在花钱不用再寻思了!
东北网9月19日讯 刚走进农民陈洪奎家的大院,院墙上一块“全国绿色小康户”的牌匾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兴趣,能带上“国”字号,究竟能有多富?而老陈那句“现在花钱不用再寻思了”,更令人想要一探究竟。
老陈的家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迈进陈洪奎家的屋门槛,映入眼帘的是满眼浪漫而温馨的淡粉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茉莉花香。脚下的实木地板光鉴可人,客厅里的落地窗窗明几净,液晶电视、真皮沙发、电脑电话、高档家具,一样不缺。门廊左手边的厨房内,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抽油烟机一应俱全。门廊右手边的卫生间内,浴霸、浴缸等全套的卫浴设备闪闪发亮……陈洪奎说:“家里虽然是平房,但装修全都按照楼房的标准设计,而像他家这样的农户村里多了去了。”
陈洪奎说,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他还将永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纯农民。进入新世纪,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等农业政策,让以往年三十儿只敢买二斤肉包饺子的老陈时来运转,五六十墒土地,光补贴就能赚好几万元。缓过劲的老陈并没有小富即安,又开起了砖厂、搞起了旅游农庄,现在他一年至少收入几十万元。
老陈的村
山,还是那座山,但村,已然不再是那个村。
如今,沿江村148户村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电视、电话、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主街道全面实现硬化。而在三卡乡政府所在地,村民们还自己集资盖楼,2009年和2010年新盖楼房面积7438.8平方米,而今年又新盖楼房面积10500平方米。一位村民说,现在到夏天,下地回家就可以洗上热水澡,冬天,不用烧炉子屋里就暖和,曾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近年来,三卡乡大力实施“保小麦、减大豆、上玉米”的农作物调整方案,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新作物水飞蓟种植面积达到13170亩;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集资1100万元购买大型农机具近20套,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无工不富,全乡各个村屯围绕农业上项目,办企业,先后建起来的沿江村面粉厂、黑山头村豆油加工厂、大江湾养鱼池等让村民赚得是盆满锅满。
老陈的城
农业是呼玛的“根”。在全区主伐生产全部停止的背景下,农业为呼玛经济社会的发展撑起了一片天。进入新时期,全县种植业生产实现了从过去自给性的产品型生产向商品性的市场型生产转变,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正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稳步发展,品牌产品与特色产品得到发展壮大,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今年,全县播种面积112.8725万亩,完成计划的100%;绿色有机食品标志认证19个,基地认证面积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基地认证面积5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生产基地面积85万亩,监测面积8.5万亩;食用菌养殖量保持在4100万袋;冷水鱼养殖面积增加到2万亩;北药水飞蓟种植面积扩大到5.8万亩;山产品采集2500吨,产值1500万元。
离开三卡乡的时候,记者陷入了沉思,“现在花钱不用再寻思”了,虽然语带夸张,但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在党的农业政策的扶持下,当今农民的腰包真的鼓起来了,农民得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