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9月28日讯
农民受益好政策发家致富
又到了秋收时节,住在克东县千丰镇宏升村的农民老刘掐着指头算来算去,感觉咋算都和同村今年种植美国提子的李小子等农户的收入差一大截。老刘心想,“难道是我的思想落后了?不然怎么同是种了一年的土地,劲儿也没少使,咋就没干过李小子呢?”这时候,老刘的儿子走了过来说:“老爹,你就别算了,你种的那几亩地连李小子收入的百分之一都不如,你种大豆赶不上种特色作物,不然县里咋提倡调整产业结构呢?”老刘幡然醒悟,明年一定要换脑筋了,要不这差距可就越来越大了!
克东县是农业大县,多年来在广大农民中形成了固定的种植模式,那就是种大豆,因为它省工、省力,有好收成。三年前,宏升村党支部书记董玉良到大庆,把种植美国提子的技术学到了手,现在全村有86栋美国提子大棚,125亩,组建了45户拥有会员120余人的葡萄生产合作社,亩效益可达4万元。
齐心村种特色蔬菜
齐心村有320户农民,是克东县金城乡的一个靠近县城的蔬菜村,这里大多数的老百姓都种植蔬菜,他们围绕着市民饭桌子、菜篮子做文章,近年来,村民们主要种植白菜、芹菜、香菜、豆角、胡萝卜、茄子、辣椒等蔬菜,全村1003.15亩土地,仅种植蔬菜就占去600亩,可是家家收入不菲。农民们算过一笔账,种蔬菜比种大豆亩多收入3倍多,亩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齐心村三组农民腾继峰一家三口种蔬菜,年纯收入能达3至4万元。齐心村一组农民陈学友已经种10多年的蔬菜了,现在家里盖起了4间大砖房,因为他家早就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
翻身村家家种豆角
昌盛乡翻身村土质肥沃,黑油砂地远近闻名,是种大豆绝好的土地,可是翻身村的农民偏偏不按“套路”出牌。村里的几个农民来到吉林,看到那里的豆角籽非常紧俏,于是回到家里鼓动村民搞起了订单销售,发动村民家家种黑油豆角、小白云峰、大白云峰、半边天等品种,到了秋季,他们全部收购。起初,部分农民举棋不定,可是到了年末傻眼了,聪明胆大的都赚流油了。后来家家种豆角,从大地种到庭院,从庭院又种到边角地块。二组的靳福、董文礼、靳显江等今年专门搞收购,他们收购了全村300多亩土地的豆角籽,每斤收购价5元,外卖到7元,大白云峰豆角籽卖价高达15元一斤。今年靳福等三户农民,每户收入10万元。目前,翻身村已经形成了产业,可谓“种”不愁,“销”不费劲儿。
兴隆村种特色作物
昌盛乡兴隆村党支部书记谢广才说:“今年我们村的土地派上了用场,每亩地纯收入在370元—450元之间,而每年种植的大豆亩纯收入顶多在100—130元左右。”今年该村按照县委调整产业结构政策要求,该村种植了1300多亩红小豆,亩产400斤,每斤按2.20元计算,可收入114.4万元;种植了800多亩黑小豆,亩产380斤,每斤按2.8元—2.9元计算,最低可收入85.12万元;种植了3050亩甜玉米,亩产2400斤,每斤按0.44元计算,可收入322万元。现在该村农民有养奶牛的,有种特色作物的,实现了“分工分业”、“一村一品”,全村200户、800多口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
结构调整增经济效益
据克东县农委介绍,今年,克东县大豆总面积压缩到150万亩。年初,县委采取压缩大豆面积,增加玉米面积以及特色作物面积政策,玉米种植由过去的13.5万亩调整到26.3万亩,马铃薯、饭豆子等杂粮作物达到5万多亩。今年雨水调和,作物长势喜人,预计大豆亩产平均可达280斤,马铃薯亩产可达400公斤,水稻预计亩产1033斤。预计今年全县粮、豆、薯总收入可在14个亿以上,可见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