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走基层】乡邮员邓庆安:爱洒邮路情系心间
2011-10-08 07:11: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岳同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邓庆安给村民送邮件。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东北网10月7日讯 题:爱洒邮路情系心间——记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兴邮政支局乡邮员邓庆安

  记者 岳同明

  在龙江县有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经济情况不好,月工资就1000多元,家里也不富裕,可包里每天却总有10多个存折、四五千元现金;他不是乡长、村长,也不是民警、户记员,却了解5个村、72个屯几乎所有人的情况;他不是什么干部,却长年吃住在老乡家中还非常受欢迎;他就是邮政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却获得了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农民工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数十个荣誉。这个人叫做邓庆安,龙江县龙兴邮政支局的乡邮员。

  9月下旬,记者怀着即好奇、又疑惑的心情来到龙江县龙兴镇,跟着邓庆安走了一天邮路,试图去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和内心。

  邓庆安,男,1969年生,人称“小邓”,妻称“邓半夜”。年轻时给人翻过砂、榨过油、修过路、在商店打过工,从2000年起开始在龙江县邮政局做乡邮员,一干就是11年。他所负责的乡邮段包括5个村、72个自然屯,服务人口达12000多人。他每周需要上两个小班、两个大班,小班投递里程80多公里,基本上在晚10点以后归班;大班投递里程110多公里,需要两天时间,途中要在老乡家借宿。

  8年换了4辆摩托

 
邓庆安这次走大班需邮递的报纸和包裹,总重近200公斤。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9月27日,邓庆安走大班。这次他需要送157份《农村报》、40份《科技报》、20份《鹤城晚报》、10份《农民日报》、5份《文化报》、2份《致富报》、1份《黑龙江日报》、1份《齐齐哈尔日报》、1份《现代教育报》、1份《知音》、50份《退休生活》,15封信件,还有大小共9件包裹。这些东西的重量将近200公斤。书报放在他的摩托车前面,包裹放在一个大包里,像小山一般绑在摩托车的后面。邮包放好后,一个人推起车来都很困难。而邓庆安说,这是他走大班运送邮包最少的一次。

 
邓庆安随身携带着村民们的存折、户口簿等。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邓庆安随身有个绿色的背包,走班之前需要把包里的东西进行清点。记者帮他数了一下,邓庆安几乎是个“富翁”:包里有10个存折,4000多元现金,有两张电话费收据,有村民的户口簿、身份证、保证书、结婚证、准迁证,还有一个乡邮员不可缺少的手电筒。邓庆安说,今天走邮路之前,他需要为两位村民在龙江镇银行里各存款2000元,为一位退休教师取工资3000多元,这几天他正在帮一位村民办迁离户口的手续,帮人交电话费、捎带些药品、买些小物件更是常事。“捎、买、带”是乡邮员最平常的工作。

  记者看到,邓庆安骑的摩托车很有特点:非常敦实、前面有两个大喇叭。他说,邮路难走,山道多,邮包重,车要结实一些。做乡邮员11年,他开始骑自行车,2003年起骑摩托车,至今已经换了4辆摩托车了。正常的摩托车能骑六七年,他能用两三年就不错了,还有一辆摩托车刚骑了一年,冬天走山路摔坏了,只得换了现在的这台。车上特意装了两个大喇叭,一是进村可通知大家取邮件,二是一个人在邮路上寂寞的时候,可以听听歌。


   每周两次“出省游”

 
邓庆安骑行在田间邮路上。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经过40多分钟分拣报纸、邮件的工作,在9点左右,邓庆安骑着摩托车上了邮路。记者坐着一辆越野车跟在邓庆安后面,走的路段多是田间路、玉米地、山边道,遇见的是牛群、羊群,有的路段旁边就是深深的河流,吓得司机连呼危险。

  同行的邮局同志告诉记者,龙兴镇在黑龙江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属于半山区,邮段山高路远,岗高坡陡,崎岖难行。邓庆安负责投递的村屯,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乡土路、弯弯曲曲的大河沟、起起伏伏的小山头。今天天气好,路还好走,要是遇到雨天、雪天,路难走的程度就不好说了,有时基本上就是全程推着车走。

 
邓庆安骑行在村屯邮路上。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正说着,一条小河拦在面前。邓庆安说,根据经验,河较浅,他决定骑着摩托冲过去。他先把邮包罩上了塑料袋以防被水溅湿,加大油门骑了过去。在河中,车斜歪了一下,但他还是正常上了岸。记者看到,邓庆安的两只脚全都被河水打湿,鞋上沾满了泥。邓庆安随身还带着一双鞋,但他不愿换下来,因为前面还有河,两双鞋都湿了,明天的邮路就更难走了。

  邓庆安的邮路上有一个村子叫西边壕,正常走需要穿过一条库堤河。这条河长年有水,只有在冬天结冰或夏天水浅的时候可以过,大部分时间都要绕过这条河才能到达西边壕村,但这一绕就要绕到内蒙古扎兰屯的红星村,多走八九公里山路才能到达。到了冬天,西边壕的路更是难走,2004年,邓庆安骑着摩托曾在这里摔过,当时摔得都无法站起来,他只得打电话让当地的医生把他背回村子里。

  邓庆安每周走两次大班,就需要两次绕经扎兰屯到西边壕村。他笑着说:“我这相当于每周两次出省游,不也挺好吗?”


   “我走邮路老有意思了!”

  9月27日,记者跟着邓庆安走了一天邮路,亲身体会了邓庆安和村民们的熟悉和亲密。

 
邓庆安将本次投递最大最沉的一件包裹送到了邮户家中。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到了文化村三屯村民付林国的家,邓庆安打开了院门径直走了进去,把报纸放在了里屋。“他家这个时候没人,我知道门钥匙放在哪里,平常也是这么送的报。”

  在麒麟村十三屯,邹冬兰大娘告诉记者:“我儿子在满洲里打工,每个月给我寄1300元钱,都是小邓帮我取,持续好几年了。我的身份证、存折都在小邓包里,密码他都知道。”

  “大家对小邓绝对放心,遇到事都找他。我们村离镇里14公里,夏天河水深,出不去,买个东西、取钱寄钱全靠他!”

 
邓庆安与明德小学一年级全体同学合影。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龙兴镇明德小学校长姜印先听说有人来采访邓庆安,特意找到记者,说:“希望你们多宣传宣传小邓。他不仅送报送邮件风雨不误,还特别关心学生。我们这里条件不好,有一次镇团委、教委组织书信大赛,为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小邓自己掏腰包给学生买奖品。有的孩子们要订《小作家报》,小邓就先垫钱给他订上。到现在,我们学校还欠小邓800元钱呢。”

 
邓庆安走邮路在刘国权、郑小娟夫妇家免费住了10年。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在荣胜村二屯,刘国权、郑小娟夫妇告诉记者,邓庆安走邮路在他们家住了10年,每周2-3次,每次到他家都“拖泥带水”,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无论多晚,夫妇俩都给他做饭。“我们处得就像一家人!”

  采访中,邓庆安最常说的一句就是“我走邮路老有意思了!”他说,邮路上的每个村民几乎都认识他,不管大人小孩都叫他“小邓”;很多村民都让他去家里吃住,请他吃饭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吃炒得硬一点的土豆片;谁家办喜事、杀年猪都邀请他,而且一定会请他上主宾席;他的孩子结婚,附近村子的人几乎都参加了婚礼;村民们信任他,他包里常年有10多个存折,存折密码他都知道,最多的时候包里有5万元现金。他走邮路,身体虽然累,但心情很舒畅,他的心里有村民,村民的心里也有他。


   妻子:“有时真不想跟他过了!”

  9月26日晚,记者来到了位于龙兴镇里的邓庆安家中。在一个仅有10平方米的屋里,一台组装电视成了唯一的家用电器,邓一家三口平常就挤在一张炕上。小屋旁边还有一个大屋,被邓庆安以半年800元钱的价格租给了别人。

 
邓庆安与妻子阚淑梅在自己家门前合影。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邓庆安的妻子叫阚淑梅,在给别人打工。她告诉记者平时管丈夫叫“邓半夜”。“他平时总是半夜回家,走大班、小班都很晚回来,周日还总去邮局加班,家里活根本指望不上。我还得经常帮他分报纸、给别人交话费,收拾邮局院子,冬天夏天都陪他走过邮路。”

  “有时真不想跟他过了!你们看看这房子,破得实在不像话。他一月就挣1400多元钱,走邮路骑摩托一个月油钱得400元,手机费100元,邮局里能补贴点,但每月拿到手也就1000元钱。孩子明年上高中还需要钱,眼看就要供不起了。我让他陪我去打工,他就是不肯。我跟他说离婚,他还不跟我去民政所。”阚淑梅无奈地对记者说:“他的身体不好,血稠,腰腿疼,有尿道结石,疼起来直在地上打滚,可工作一天也不耽误。我也心疼,可没办法。”

 
邓庆安获得的荣誉证书摆满了一炕。东北网记者 岳同明 摄

  邓庆安家中有一堆荣誉证书,几乎可铺满整张炕。“2000年我开始走邮路,当时一月就挣200元,这几年不断涨工资,2009年还把我由劳务工(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单位的条件越来越好,给我们邮递员上了意外险和重大疾病险,建立了‘职工小家’,有了自己的食堂和小菜园,还配备了微波炉,每顿都能吃上热乎饭。上级给了这么多荣誉,村民们对我这么信任,你说我不干乡邮还干啥?我离退休还有12年,我相信还能坚持下去!”

  当着记者的面,邓庆安郑重地向妻子许诺:“媳妇,10年之后我一定让你住上大房子!工资还会涨,我争取再养几头猪,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记者手记:

  在采访邓庆安的过程中,记者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他钱挣得很少,家庭负担很重,身体也不好,是什么信念支撑他11年来始终默默奉献?”采访结束后,记者找到了邓庆安给出的答案:“我走邮路老有意思了!”村民们信任他、尊重他、喜欢他、离不开他,他在工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支撑他工作的动力和源泉,这是用钱和物质无法换来的。

  中国的邮政部门承担着“普遍服务”的公益职能,除了送邮件包裹,“捎、买、带”也成了“普遍服务”的内容延伸,这点在乡邮员的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偏远山村的群众离不开他们。据了解,在黑龙江省,像邓庆安这样的乡邮员有1800余人,有些乡邮员的工作条件还要艰苦。全社会都应关注这个无私奉献的群体,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我希望,邓庆安能像妻子想的那样,不仅是个好职工,还是一个好丈夫。我希望,所有的乡邮员都能平安、快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

【专题】五年巨变 龙江崛起——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专题报道

【专题】平凡可敬的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