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0月9日讯 按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暴力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有关调查却显示,近年来,发生在哈尔滨市的家庭暴力现象却是有增无减,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家庭暴力,已成为危及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隐痛”。
近年来,各级妇联、信访部门接待的家庭暴力问题上访日趋增多,个别地区此类上访已上升到占信访投诉总量的60%以上。在各类家庭暴力事件中,事件的性质、情节日趋恶劣,受害者轻则鼻青脸肿,重则面容被毁或肢体致残,更有甚者导致家破人亡,在近两年中,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有50%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的。
乱象———打没了亲骂走了爱
近几年,在各级妇联接待来信来访的过程中,家庭暴力仍是突出问题,且遭受家庭暴力的也不再都是女性,儿童、个别男性也正在经受家庭暴力的折磨。据市妇联权益部负责人介绍,在全市妇联系统婚姻家庭纠纷的信访中,家庭暴力的投诉量每年都有100多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这些数据仅为报案、投诉的,至于那些碍于情面,不想家丑外扬的案件尚未计入。家庭暴力主要还是体现在“用拳头说话”和“打老婆”上。而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有50%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的。
从数字上分析,近几年,哈市的家暴投诉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各级妇联的日常工作中,除了接待电话投诉外,还要经常接待上门咨询者,这些大多为受害女性,他们不愿透露姓名、更不愿进行登记,而这些人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女企业家等等。相关工作人员坦言,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害者在年龄、职业、收入层次、受教育程度上并无明显特征,哪个职业的都有,很多是想象不到的人,比如有一些女强人也困于家庭暴力中。
以往人们总认为家庭暴力受害者只有女性,如今家暴的受害者不仅有妇女、儿童,个别男性也正在经受家庭暴力的折磨,成为被打骂的对象。刘某,35岁,是我市事业单位的一名干部。这个平日无不良嗜好、工资全部上缴的“好男人”在外虽风风光光,但回家后却频频遭遇妻子的辱骂,长达15年之久。“我现在见了她头发都竖起来了。”刘某因无法继续忍受这样的生活,于今年找到律师倾倒苦水。鉴于哈尔滨市家庭暴力现状,相关人士认为,家庭暴力并不只存在于中国,是全球性问题,是全社会都面临的问题,而我们看到的家庭暴力投诉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还隐藏在冰山之下。
原因———传统观念作祟具体法规欠缺
为了探寻家暴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记者先后走访了居委会、派出所、法院等单位,在采访中记者得到一个共同的答案:家庭暴力事件发现难、判定难、处理起来更难。
很多法律界人士形象地把家暴称之为“被窝里的暴力”,可见其具有隐蔽性。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绝大多数被害者开始时因害怕“丢面子”一味忍气吞声,被打后对方一道歉、一求情,便不了了之,于是这一现象周而复始得不到遏制。往往不是问题升级到一定程度,被害者都不选择对外声张。因此,居委会大多是通过街坊邻居的口耳相传了解辖区的家暴情况。在被问到辖区内有没有家暴情况时,一名居委会工作人员无奈地说:“有是肯定有,但受害人自己不说,我们哪好去问。”
其实无奈的不仅有居委会,还有派出所。道里区某派出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警告诉记者他曾经历的一件尴尬事。当时一对夫妻在途经派出所时发生口角,男方出手打人,正好被民警看到,于是上前制止,就在民警准备把男方带到派出所询问情况时,女方不干了,揪着民警的衣服喊道:“放开我丈夫。”像这样的情况就归咎于观念问题。受害者普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但凡不打算离婚的,都不声张。而受害者的一味忍让恰恰助长了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因此,大多数家庭暴力都是在离婚案审理过程中才被发现,而这时受害者在身体或精神上所受伤害程度已经很严重了。再者,公权部门在思想认识上也缺乏重视,多数旁观者认为这是家务事,不予插手,一位基层法院常年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还告诉记者,中国人以和为美,一般会劝和。可见连司法人员也还存在“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的旧婚姻观念,所以使家庭暴力得不到有效遏制。
除了观念问题,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不是很具体,而且可操作性不强。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虽是保护妇女的专门法律,但涉及家庭暴力事件只是概括地规定了“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婚姻法》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条款,也只是限于原则性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常由于家庭暴力属家庭内部事务,以“清官难断家务事”而不了了之。另外,取证难给裁定工作带来阻力。拒权威数字统计,90%的家庭暴力不能被认定,主要原因就是取证难。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夫妻之间,没有第三人证明,即使当事人报警,但由于施暴者否认或报警时间延后,民事案件受害人得不到补偿,而刑事案件被视为证据不足退回补充侦查。家庭施暴者难以定罪的原因还有受害人证词反复也导致取证难。
出路———给无力者力量莫让家暴成暴力“特区”
我国现有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虽是保护妇女的专门法律,但涉及家庭暴力事件只是限于原则性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常由于家庭暴力属“家庭内部事务”最终因“清官难断家务事”而不了了之。针对防治家庭暴力事件实际操作难问题,应该制定防治家庭暴力的相关细则。在其中明确规定:禁止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并确定对行为人的责任。黑龙江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秀君建议,在普法和制定家庭暴力法中,增加“维权宣传”的内容。哈尔滨市公安局法制处负责人认为,在执法家庭暴力案中存在着“调查取证难”和“处理处罚难”的情况。为此,他建议:立足执法实践,在法律上对“家庭暴力”予以明确具体的界定。
家庭社会学研究员王爱丽从社会学角度建议,家庭暴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当事人双方的特殊关系和发生暴力的场所。过去,大家对久拖不决的家庭暴力事件表现出了十二分的理解,理由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正是人们的这种传统思维,才使得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受害者“打掉了牙往肚里咽”。她建议,莫让家庭成为暴力的“特区”,强调的是对暴力发生场所的法治平等性,在立法和执行中,家庭也应该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不管在哪里,只要有暴力发生,就应该有法律的介入。对于施暴者,取决于社会职能部门对他们危害性的认识,以及相应采取的工作思路、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对于受害者则在于提早建立相应的社会系统,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