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农垦红星农场第二作业区职工董克江:北大荒的日子越过越自在
2011-10-09 09:19:5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兰继业 贾杰 徐秋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董克江查看玉米长势。

 

  东北网10月9日讯 金秋时节,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内片片金黄,秋风摇曳着成片的玉米向人们点头微笑,展示着它们饱满的果实。承包了900亩玉米的董克江也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中。

  如今,董克江已住在现代化的小城镇里,过上了小康生活。

  900亩玉米地

  三四天收割完

  9月28日16时许,记者一行坐上了董克江的四驱车,到他承包的位于红星农场第二作业区的玉米地查看庄稼的收成。董克江在车上告诉记者,这台车是他“专用巡逻车”,平时用来到田间查看农作物的长势情况。10分钟的车程,记者一行就到了他所承包的玉米地。

  “你看,今年苞米棒大粒圆,都上到尖了。”董克江从一个玉米秆上掰下一个玉米棒,一边剥去玉米皮一边说:“我的苞米丰收啦。”

  董克江说:“我所承包的玉米地有900亩,全都机械化收割,三四天就收完了,秸秆直接还田,然后用车把玉米拉到家门口,根本不费力。”

  董克江觉得,如今的日子越过越自在,以往秋收、秋种累死累活一个月才能把地里的活干好,现在只要天气好,收、种加在一起10多天时间足够。“秋忙是越来越不忙了,都快变秋闲了!”

  500万购买农机设备

  种地越来越轻松

  “我家几辈都是庄稼人,而庄稼人种地离不了牛。我今年44岁,见过的第一台‘铁牛’是54马力的‘东方红’链轨拖拉机。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我看了第一眼就很惊讶,没想到这铁玩意能走还能翻地。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如今我也拥有了价值500多万元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现在农民种地是省心又省劲。”董克江说,1990年他花1.2万元买回了一台“长春”牌小四轮拖拉机,只有12马力。北方天冷,拖拉机发动不起来的时候,他就得加开水,然后攥着冰冷的摇把使劲摇。

  “2000年,国家出台了农机补贴政策,垦区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鼓励职工更新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我咬咬牙,花40万元买了一台进口的‘纽荷兰M160’动力车。这车干一天顶小四轮干1个月。”董克江说,2001年他又花15万元买了一台进口的“约翰迪尔1075”联合收获机,承包耕地1000多亩,办起了家庭农场,年纯收入20多万元。

  董克江兜里有了钱,腰杆也硬了。2007年,他购买了一台“迪尔9520”470马力联合整地机和配套农机具,国家补贴83万元,他自己拿133万元。

  董克江说,这台车很能出活,每小时整地1000多亩,是真正的“铁牛”。

  买这台车的当年秋天,他带着两台车外出整地,不起早不贪黑,作业面积2300公顷,舒舒服服的挣了40万元。2008年到2010年,董克江仅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就花费500多万元。

  “随着垦区农业机械化,我们种地也轻松多了。农场33万亩地,以前需要1000多农机工人,现在只要200多人,多余的劳动力都去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董克江黝黑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有空就看书学习

  科学种田是根本

  除了种地,董克江的业余生活就是看书。他说,知识改变命运,现代农民必须要科学种地,学到知识才会懂得经营,才有更好的收成。

  “农民要想多挣钱就得学习,虽然地里的活多,但是心里得有数,平时不管多忙多累,只要得空就拿起车厢内放的书看一会。尤其现在条件好了,网络普及了,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看人家是如何科学种地的。”董克江说,农民跟不上科技就要吃亏了,虽然他种了很多年地,但还是有很多事情不懂。农场办的农业知识班,只要没事他都去听,得到的知识用在种田上,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种地,全家人上地也铲不过来,现在全部机械化作业。我感觉生活改变最大的,就是精神和物质生活双满足。”董克江告诉记者。2009年,董克江一家四口住进了农场的新楼房,80多平方米的家里装修讲究,以前家里的摆设都淘汰了,现在家里的家电、家具等都是高档货。他告诉记者,他们全家是真正居住在现代化的小城镇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7日,董克江打来电话说,“十一”前记者在他承包地前看到的900多亩玉米刚刚收割完毕,以现在每斤0.8元计算,他今年光玉米纯收入就能达到三四十万元,加上750亩大豆和农业机械外出作业挣的钱已经超百万。董克江告诉记者,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明年他想继续扩大再生产,有好的机械设备,有好的政策扶持,只要对农民种地有利,他就是北大荒上一头“撒欢”的牛。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