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0月21日讯 题:【走基层】奉献青春不言悔 扎根大庆为祖国---记葡三联机械工长孙彥民
记者 刘蕊
在大庆,早有听说“北有中十六联,南有葡三联”,10月中旬,北方的深秋季节,记者背起行囊,行走于大庆最基层的地方。
在大庆采油七厂有一个小小的联合站,叫葡三联合站,这个油田里的“弹丸之地”,散发着不俗的气质。来过这里的人,会被这里的氛围所牵引,会感动、会震撼。他,是葡三联技术革新的代表;他,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抛洒在这里;他,不会侃侃而谈,但责任于心;他,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并打算为之奋斗终生。他叫孙彥民,葡三联的机械工长。采访他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几次被给他打来的工作电话打断,然后跟着他行走于站里长长短短的路。与他接触的时间里,总会有种心灵的撞击与震撼,他不善表达,甚至不太愿意面对镜头,但说起他的工作,他就满脸自豪与得意。
|
记者在断断续续的采访中,从内心钦佩这位质朴的老大哥。孙彥民,1966年生,1984年葡三联竣工投产,18岁的他来到这里工作,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他从事过多种岗位,目前,他负责监控、处理、维护站里所有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站里的18台压力容器、50多台机泵都归他管。27年,并没有改变他扎根于葡三联的最初梦想,反而更加坚定。记者问他这么多年觉不觉得工作辛苦,他神采飞扬,说“不觉得苦,梦想在这里,青春在这里,这里就是最幸福的地方”。
|
他是葡三联的创新代表
在葡三联,人人都知道有项最苦最脏的工作,就是巡查污水沉降罐。输油岗的工人2个小时就要巡查一次。巡查的工人要爬上11米8的大罐,对罐里所含介质的成分和数量进行取样。2000年开始,孙彥民一直做输油岗的工作,这样艰苦的工作他干了10年。记者想深入了解这项工作,于是跟着孙大哥爬了一次大罐,真可畏是又惊又险。悬于空中的13米楼梯,往下看就会出现眩晕的感觉,夜间巡查更加艰难。据孙大哥讲,以前的取样工作设备比较落后,不仅取样值不标准,而且油溅洒到罐顶的各个位置及扶手,很脏,取一次样要换一次衣服,鞋底经常粘满油,都抬不起脚。不仅如此,到了雨雪天气,洒的油致使罐顶非常滑,巡查也非常危险。很多女工因为这样的工作性质都选择调岗。
在这个岗位工作五年后,2005年,他晋升为岗长,为了解决取样器给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的状况,他潜心研究了四五个月,画了无数张图,终于研究出一套较为先进实用的取样设备。这套设备采用的取样更加准确,而且整个过程身上不沾沾一滴油,即方便又干净,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消除了工人心中的芥蒂。据张大哥说,当初这套设备研究出来,是他在冬天时组装的,那几天下雪,又要不停反复地试验,后来新取样器上马了,但他病了好几天。自从新式取样器使用后,再没有工人提出调岗了,工人们都称它为“孙氏自动取样器”,这项发现在2009年申请了国家专利。
采访进行10分钟左右,孙大哥开始看表,原来他要去污水预处理站一趟,那里正在进行技术改良,而这项改良也是他提出并组织改造的。现在站里越来越注重环保,响应国家政策,污水不允许落地,于是,他将原有的单一泵改为多个泵,改造后的污水预处理将更加完善。巡站的过程中,路过压力容器,他也很高兴地向记者说起他的另一项小发明,就是在压力容器上多加个热水管,能够更好地稳定气压。聊工作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孙大哥的发现创新还真不少,因为这些,他获得了厂里的“十佳操作员工”等多项荣誉,激励了一大批的员工在工作中创新,掀起发明创新的小高潮。
“总想着一件事就会有收获”
|
在孙大哥这20多年的工作中,重复与机械性的工作比较多,年复一年地工作着,不能出哪怕一点细微的差错,否则就会是严重影响或事故。20多年工作是寂寞与单调,也是平凡与坚持,但他在工作中总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孙大哥讲,在一次倒班的过程中,他发现电脑监控数据的页面长时间处于固定状态,有经验的他马上发现这其中定有问题,平稳状态固然好,但时间过长,就可能是出现了状况。12月份的天气非常寒冷,他穿上厚厚的棉衣,准备上罐查查看。因为刚下过雪,上罐的楼梯非常滑,他要一边上一边清理冰雪。经过排查,发现是罐上的仪表出现了故障,而且监测数值已超过标准值,他上上下下十几趟,把故障仪表换掉,监测状况也恢复了正常。
孙大哥说,他经常要和工人们一起做事故分析、事故预演,就是为了能够在工作中能及时发现这些微小的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动于孙大哥这种炽热的工作情怀,也震憾于他所取得的成绩。记者问到是否经常加班时,他表示有时加班四五天不回家,但他说,工作中的苦与累是相对的,乐观积极地去想工作,工作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人有时总专注地想着一件事就会有所收获,有所回报。
采访被第二次打断,孙大哥接到一个电话,需要他到现场处理一些问题。他有些不好意思,“对不起,我这两天在做一个新的改良方案,总是打断采访”,谦虚、礼貌、尊重在这位孙大哥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和孙大哥往返于站里的路程,记者感觉有些疲惫。“每天都是这样走路去解决问题,走的多了,不觉得远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亲切。”这段路他可能在这20多年里走过无数次,但他走起来还是那么矫健与自信,意气风发。因为他一直想着这条路,因为他一直想着关于这条路的所有工作,哪怕是点滴,哪怕是细微,所以回报给他的是成绩与荣誉。
“最爱这一大片荒凉”
|
葡三联处于大庆的偏远地区,据大庆市区有近100公里的路程。为了方便工作,孙大哥一家人长期往在厂区提供的回租房里,二十几年如一日。孙大哥的妻子也在厂区附近工作,孩子已经考上外地的大学,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工作这么多年,厂里也在市区里为职工提供了住房,条件比厂区里的住房要好很多。但孙大哥表示,很少回去住,“这片厂区虽然荒凉,但生活非常充实,每天下班和老同事下下棋、打打乒乓球、练练字,感觉日子每天都是新鲜的,反而回到市区总感觉有点闹”。
采访第三次被打断,之后,和孙大哥聊到葡三联的企业文化。孙大哥表示,自己也思考过关于企业文化对人的影响,“环境影响人,信念改造人”这样的话从他的思维中跳出来。这也许就是孙大哥能够执著于这片荒凉的原因吧,因为他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牵引,也将此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这是可贵的。孙大哥非常满意地说,“下班坐站里的通勤车,十几分钟就到家了,非常方便”,言语间,有一种轻松愉悦,在他眼里,这里比哪都好,荒凉的环境却造就了一颗丰富的内心。
孙大哥说,像他这样几十年驻扎在站里的职工非常多,如果说标兵和典型,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标兵与典型,大家都热爱这里,都最爱这一大片荒凉。
“我的青春在这里”
与孙大哥走站里路的时候,路过一片片的树,他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些树都是我们亲手种的,有杨树、丁香树、樱桃树、沙果树、桃树,都有20多年了,原来是一棵棵小树苗,现在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孙大哥说,每天看到这些树的时候,他总有一种成就感,一天的心情都是快乐的。这是不是也是孙大哥青春的代表。刚来站里时,他还没对象,没工作成绩,没有归属感。现在他结婚了,有了老婆孩子,工作也小有成绩,让他越来越留恋与依赖这里。
可以说,孙大哥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情奉献给了自己的工作,他无怨无悔,他骄傲自豪,他津津乐道。孙大哥说,以后如果孩子愿意,也希望他能回到大庆,来油田工作。他觉得在站里当工人是他人生中不错的经历,也愿意将这份幸福与自己的孩子分享。
记者手记:为了更好地采访孙大哥,记者两次爬上了大罐,感受孙大哥几十年如一日工作的艰辛。但是且不说其他的工作,单是爬大罐取样工作就难倒了记者,每次从大罐上下来,腿都抖到不行,这不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恐高,而是考验一个人的坚持。孙大哥27年的工作经历,让我肃然起敬,他淡淡的表达,幸福的笑脸,让人不记得他工作的苦,也不记得这么多年的寂寞和承担。他将自己的全部青春与热情都奉献给中国石油事业。
采访最后,他风趣地和记者说,“其实这些小改良中,我最得意于那个取样器,有了它,大家都能穿干干净净的衣服上下班了,你是不是也这样觉得?”气氛一下子变得更加柔和与轻松,因为他并不在意他这些改良技术的成就,他在意的是改良的技术能让多少人受益。我不想说一个人的高尚与否,也不想说他有多么不平凡,我只想说,孙大哥,只是葡三联的一个普通人,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出他的故事,但是却深深打动了我,也定会激励像我这样的很多人。他说,他会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直到退休。希望像他一样质朴的人都能一直快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