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失能老人”养老难 养老院护理价格高床位不足
2011-10-23 09:03:26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黄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3日讯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失能老人的生活状态也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冰城失能老人突破22万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市失能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记者近日从市老龄委获悉,到2010年底哈尔滨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2.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在老龄人口中,部分失能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的数量已达到22万多人,约占我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6%以上。这部分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均需要陪护照料,而子女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常常无暇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聘请保姆一时又难以找到懂得医疗护理知识的合适人选,导致部分失能老人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而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从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例最高,为8.8%;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4%和6.7%。相比之下,我市失能老人的比例则明显偏高。失能老人的家人往往也为照料护理老人而煞费苦心,许多家庭也为此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失能老人床位严重不足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多家民营的养老院和老年公寓都拒绝接收失能老人,少数接收失能老人的民营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的租住价格和护理价格又明显偏高,多数机构每月都在2700元左右,而且不含老人每次洗澡的费用(通常每次洗澡价格为20元-30元)。同时记者还了解到,由市老龄委和有关部门创办的老年人日间照料站,由于观念、气候、习惯等诸多原因,进入照料站的老人较少,失能老人则基本没有。而这就导致多数失能老人只能呆在家里,生存状态并不乐观。

  据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目前民政部门下属的公办养老机构有第一福利院、第二福利院、第三福利院和安康福利院,这些养老机构都接收失能老人,目前总床位数量为3331张,但仍供不应求。因为这个数字与22万多失能老人的市场需求相比显然有很大的差距。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收住对象的定位上,许多社会养老机构都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据道里区一家由某高校创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公寓的负责人介绍,由于养老机构对失能老人的照料和护理成本相对较高,而且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通常多数民营养老机构都不愿意收住失能老人,即便有少数老年公寓收住,每月总的花销通常也近3000元,令许多普通市民家庭难以承受。

  在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方面,一些接受采访的养老机构表示最大困难是资金紧张,包括争取政府资金投入比较困难;其次就是护理方面的困难,包括熟练护工短缺、护理设施设备缺乏等;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养老机构反映政府的支持政策有时不到位或者相关制度和规定难以有效执行。从失能老人的整个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

  传统家庭养老支持功能弱化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交织,老年人口社会抚养负担将进一步加重。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匮乏,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时代的到来,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影响,不仅空巢家庭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而且大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也很难得到儿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精心照顾和护理。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着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使得子女对于承担家庭长期照料护理力不从心,难以为继。目前,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和护理是困扰许多家庭和养老事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养老机构运行机制有待变革

  有专家指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和护理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和家庭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市老龄委有关人士认为,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寻求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必须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来发展养老事业的格局,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这方面,我市已经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据了解,我市目前有209家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另外还有自助家居式养老机构240家(没有正式办理有关手续)。我市民政部门正会同市老龄委等单位对民营居家养老机构进行整和,采取样板连锁式经营模式,鼓励加盟机构按一定比例预留床位,逐步缓解失能老人床位紧张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市慈善总会和哈尔滨市老年基金会还为救助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启动了一项慈善救助工程——爱心慈善护养专区。救助对象为年满60周岁、低保家庭、生活不能自理(失能)的老人,由慈善基金给予差额补贴,使贫困失能老人直接受益。这一项目去年启动时在香坊区民众老年公寓设置了基地,当时设有20张床位,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30张床位。老年基金会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逐步增加床位,扩大对低保贫困失能老人的救助。

  有关专家指出,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单独依靠政府是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道传统,强调家庭对失能老人照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明确补贴标准和评估标准,通过社区照顾和家庭病床的开设,解决大多数失能老人一般性的照料护理需求。同时要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对失能老人护理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通过专门院校培养、在职培训、岗位训练等多种途径,把养老服务人员训练成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养护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