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6日讯 各地相继出现的“绿领巾”、“红校服”等事件,让教育“冷暴力”成为“热”话题。其实,这种教育“冷暴力”不仅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家庭。相关专家呼吁:教育,让“冷暴力”走开。
背景:
-西安市一小学校给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稍差的学生配戴“绿领巾”,此做法引起学生家长和部分学生不满,校方称这是一种教育探索,目的是为了“激励上进”。
-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专门给优秀生发放“红校服”,而普通学生穿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包24中优秀生”几个大字。“蓝校服”“白校服”们表示:不好意思跟“红校服”走在一起,因为人家一看就知道谁学习好,心里不是滋味。
-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班级学习成绩排在前30名的同学发绿色和黄色作业本,30名以后的学生发黄色和红色作业本。一目了然的作业本颜色让一部分同学很自卑,写作业时躲着家长。校方称这是学校做的“分层次作业”,便于老师设计难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锻造学生的自信心。
-无锡近段时间到医院测智商的学生一下多起来,原因是一些学校的老师要求班级里的差生测智商。据当地媒体报道,这些测智商的孩子多是因为成绩差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了老师的业绩。有的家长竟然要求医生给孩子的智商打低分,因为如果孩子智商低,那即便成绩差也不会影到老师业绩。
近期,各地学校里传出的一个个重磅新闻让“教育冷暴力”再次成为热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体罚”在中小学中已经基本杜绝,有些老师最多也就是采取“罚站”这种家长和学生还都能接受的“变相体罚”的方式来解决调皮孩子的问题,但是“冷暴力”却普遍存在。一媒体日前的一项关于教育冷暴力的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给“冷暴力”明确定义可能很难,因为“冷暴力”的方式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翻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冷暴力”现象都普遍存在。
老师直言:不可能永远和颜悦色
陈老师是哈市一家知名小学的教师,从教8年。关于“冷暴力”的话题陈老师向记者直言:如果说大声训斥、冷漠、区别对待等都算上是“冷暴力”的话,那在中国的校园里怕是找不到没有实施过冷暴力的老师了。
陈老师说,现在中小学校一个班四十多名学生,班主任老师除了要上课外,还要处理班级的一切事务。课间要组织学生排队走出教室、要和学生一起上间操、上课前不论是什么课班主任都要先到班级门口站一站看一看……还要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个别学生还要与其家长沟通,班级的卫生、纪律大事小情,没有一样不操心。“永远‘和颜悦色’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陈老师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老师们常用的“冷暴力”主要有“区别对待”、“漠视”、“呵斥”、“嘲讽挖苦”等。一位二年级孩子妈妈郭女士告诉记者,几天前她在接孩子放学时发现女儿被同学们叫了一个很难听的外号,这让小姑娘很难受。郭女士向几个同学一打听,这个外号竟然是学校的一位任课老师给起的,而且已经起了很长时间了,现在小女孩的这个外号老师叫、同学也叫,校园内已经广为流传,小姑娘一点办法也没,因为是老师起的,连“告老师”都不能。
家庭教育:不知不觉中也在“冷暴力”
尽管对于学校出现的教育“冷暴力”很多家长表示出“零容忍”的态度,但是其实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同样普遍存在。
现在都是一家一个孩子,谁能忍心虐待自己的孩子?这是受访家长的普遍观点,但是这种观点却被专家否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专家于德澧介绍,虐待儿童的范畴有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虐待等多种,其中以情感虐待和忽视虐待最常见,却最不易被发现。情感虐待是指监护人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而且还经常有一些对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如过分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挖苦、嘲讽、恐吓、排斥等语言或行为。“大人们往往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儿童的情感非常敏感,据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分辨出成人的表情是高兴还是厌恶。”于老师说:“情感虐待不仅可能来自父母、亲戚,还可能来自学校的老师、同学。”
忽视虐待则是指父母没有为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发育、营养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应有的帮助,出现这种“冷暴力”的家长,一些是只顾着忙自己的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和情感沟通,导致小孩心理发育出现了偏差;而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强迫小孩参加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忽视了孩子对玩耍及与同龄人交往的需求,这样也可能导致小孩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失常或变态,且往往还会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专家分析:期望高压力大是主因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的教育冷暴力,一个共同的主要诱因就是期望值过高。回顾‘绿领巾’‘红校服’事件,其实学校的初衷都是为了激励上进而采取了不当的做法。家教更是如此,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很多父母疯狂,家长们从‘0’岁起的培养方案,已经把孩子们压得透不过气,家长也不容许天真的孩子们有一点懈怠。于是在教育者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时,暴力与冷暴力就会施加在孩子们身上。”于德澧说。据介绍,国外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少年时经历过父母体罚的频率与他们日后酗酒、自杀、抑郁的几率成正比。
造成冷暴力的另一项主要原因就是施教者的心理压力过重。“自己的心情不好时,肯定跟孩子说话也没好气。”这是所有受访家长都认同的观点。青少年的家长大都处于“高压”之下,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工作上正处于“上进”阶段,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让家长们很疲惫。“其实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更需要心理辅导,经常有妈妈带着孩子到我这里来咨询,可是到头来我发现问题不在孩子在家长。”于德澧说。记者从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也了解到,目前师资培训的内容都是针对教师业务能力而开展的,而教师的心理辅导还是一个空白。在我市一所中学任教的方老师说,她自己也是一个初中生的妈妈,孩子的学业让她很操心,学生的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她的评优,父母年迈需要她关照,她已经精疲力尽。方老师直言焦虑的情绪时常困扰着她,她也会因为自己的心绪不佳而影响到对学生的态度。
还有老师告诉记者,有时对学生的漠视来缘于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不畅。一位何姓老师说,对于老师正常的批评教育,有个别家长会偏激地认为这是老师在“找茬”,不配合老师施教,甚至还会有一些诋毁老师的言论。“久而久之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自然会采取漠视的态度。”何老师说。
“冷暴力”违法伤害更深
于德澧老师说,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于老师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切实的手段来提高老师的待遇,改革评优标准,为老师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同时老师也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
黑龙江鸿旭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博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有受保护权。受保护权就是指未成年人享有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教育“冷暴力”严格地说其实是一种违法行为,老师和家长们应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