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小饭桌”为何难成“放心桌”
2011-11-15 15:50:4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哈市学校周边一些“小饭桌”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家长的“心病”

  东北网11月15日讯 “我家孩子在校园周边‘小饭桌’吃饭后上吐下泻,目前仅医疗费就花去1000多元。可出了事‘小饭桌’就关门了,根本找不到人。”佟女士的儿子在香坊区一所中学上初一,因为孩子嫌学校的午餐不好吃,她就帮孩子在学校附近找了个“小饭桌”,每天中午有6个孩子在那儿吃饭。佟女士感叹:“损失没人赔不说,孩子还遭罪呀!‘小饭桌’啥时候能成为‘放心桌’呢?”

  “小饭桌”有“大市场”

  哈市很多孩子的午饭需要学校解决,有的学校条件有限没有食堂,很多学生不喜欢送餐公司提供的午餐,于是,“小饭桌”应运而生。“小饭桌”有的开设在固定的居民楼里,有的是每天早上等在学校门口接受预定,中午再送到学校门口。灵活多样使得“小饭桌”备受追捧。

  记者在南岗区一家中学门口与前来送饭的妇女攀谈,她今年刚开始干“小饭桌”,现在已经有46个固定“客户”了,每份午餐10元钱,捎带卖些饮料,每月大约有三千多元收入,“也不用雇人,就我们夫妻俩干。”当记者问她有没有卫生许可的时候,她说没有办理过,“也没有家长要求啊,只要把家里收拾干净点儿,他们就放心了。”

  记者来到花园街附近的一家“小饭桌”,看到简陋的房间里放着五张餐桌和一个碗柜。“小饭桌”的经营者宋女士说,她干“小饭桌”已经7年了,现在的收费是包午饭每月200元,包晚饭费用增加一倍,现在有40个初中生包午饭、28个高中生包晚饭,她说:“收入有账算,比上班强多了。”

  “闻风而动”监管难

  记者以家长的身份走访了几家比较“生意兴隆”的“小饭桌”,发现大多分布于学校周边的居民楼内,不容易被发现,给监管带来了不小难度。在建设街、尚志大街、南极街等地采访时记者发现,只要有中小学,周边的居民楼里大多有“小饭桌”,基本是家庭式经营,几乎都没有卫生许可证,也没有营业执照、健康证、消防安全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

  在南岗区一户不足50平方米的住宅中记者看到,27个孩子正挤在外屋吃饭,一名中年妇女忙着打饭、收拾桌子。她既没戴卫生帽子,也没戴口罩,不时地用手捋刘海儿。在靠墙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没来得及清洗的碗筷。有后来的学生吃饭时,那名中年妇女赶紧把用过的碗刷一下,湿漉漉地就开始盛菜。厨房里,餐具胡乱地堆在灶台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的“小饭桌”为了争夺学生而打起价格战,压低收费价格,饭菜随意安排,缺乏科学的营养搭配。餐具仅用洗涤剂和自来水冲冲刷刷,存在卫生安全隐患。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小饭桌”采取“躲猫猫”的经营方式,刻意逃避有关部门的监管,一家“小饭桌”的邻居说:“他们听到检查就停业,风声一过又开张。”

  “小饭桌”藏匿于学校附近的居民楼中“闻风而动”、“暗箱操作”造成监管难;缺乏管理的现状,使“小饭桌”酿成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事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小饭桌”以家庭为场所进行经营,如何对“小饭桌”提出统一的标准也是个难题。哈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于‘小饭桌’很少有办理营业执照的,管理难度很大。”

  建议:规范管理 有效监督

  记者从哈市政府法制办获悉,目前哈市并没有出台针对“小饭桌”的相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参照《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文件进行监察。

  “‘小饭桌’事关孩子的健康成长,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不应该因‘不好管’而缺位.。”采访中,一些学生家长建议,应专门对家庭式经营的“小饭桌”设置规范标准。同时,通过社区来加强监管,并做到常态化。

  哈社科研究院张老师建议,哈市应该尽快以法规形式出台规范管理“小饭桌”的文件,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制度,将分散监督和管理的力量整合起来,进行联合监督,联合执法。家长也应自觉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还应建立监察体系,构建网络化监督管理平台,让全社会都参与监督,这样才能确保给学生一张卫生、安全、放心的“小饭桌”。

  学生“小饭桌”从无到有,已渐渐成为一项“产业”,对于这样一个“需求旺盛”的产业,简单地予以取缔绝非良策。如何规范管理,有效监督,这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智慧。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