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十个点位监测灰霾天祸首PM2.5
2011-12-01 09:23:03 来源:生活报  作者:宋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2月1日讯 城市环境中的灰霾有多少?可吸入肺部的颗粒达到多少?体现这些环境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1月30日,记者从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了解到,日前,哈市作为全国20余个试点城市之一,已经选取建国街和和平桥两个城市环境监测点,对空气中的PM2.5指标开始全天候监测。

  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主任白羽军介绍,在哈市被列入试点城市之前,分布城区的10个监测点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主要参考是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次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报,将对哈市空气质量做出更加细化的监测。

  当日,记者走进道里区建国街环境监测点,这是个外观毫不起眼,面积不过二十平方米的活动板房,走进监测点内却与外貌大不相同,地板、空调、电暖气……如同计算机机房一样,七台监测仪不断显示着各种数据。

  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系统室副主任李雷说:“别小看这些监测仪,一台的造价就高达四五十万元。由于监测仪器对温度要求较高,所以我们配备了空调和电暖气。”

  一台比家用微波炉稍大的颗粒物监测仪上正在不断显示着各种数值,连接着这台颗粒物分析仪的是两根采样管,一直伸出监测点的屋顶。

  李雷说:“采样管采集的就是空气中PM2.5颗粒物,数据采集后实时传到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同时,据李雷介绍,相对于PM10,PM2.5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将达到七天以上。因此,监测空气中PM2.5颗粒物的指标将使空气质量监测更加细化。

  新闻链接:

  PM2.5主要来源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易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由于我国空气质量预报主要考虑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而灰霾天气的主要元凶PM2.5等指标并不被参考在内,所以往监测出来的好天数量要远高于居民切身体验的好天。

  环保部已经从今年11月16日开始,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公众征求意见,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这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一条,就是将PM2.5纳入日常监测。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