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公园一角成了老人们的乐园。赵猛/摄
八区体育场仍有人锻炼。
东北网12月8日讯 日前,有关部门发布了八区体育场有望明年改造的消息,着实让不少老年人高兴。一年六个月“冬天”的冰城难觅“平民健身馆”,老年人冬季健身室内场地问题一直难解决。市有关部门说,“八区”改造将突出公益性,这给了不少老人希望。
冬季露天健身老人扛不住
昨天,记者在斯大林公园里见到,尽管气温很低,但露天健身的市民热情不减。在乒乓球区,20多位市民围着8张乒乓球台玩得热火朝天,球台台面因使用率高,都有不同程度磨损,但球友们并不在意。赵凤楼老人说:“这样完全免费的场地几乎绝迹了,尤其在冬季,能让老年人健身的公益性场馆更少。”赵凤楼在这里打球四五年了,他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在斯大林公园安装了8张乒乓球台,球友们就自发成立了乒乓球协会,如今协会已吸收会员300多人。但一到冬季,气温低导致台面龟裂、起包,不爱走球,如果连日下雪、刮风,老人几天都无法过球瘾。大家都盼着能有一处室内公益场馆,稍微花点钱也愿意。
老人盼“新八区”能“可心”
记者在“八区”体育场看到,因长期无人打理,场地中央长满了半米来高的杂草,废物、碎石随处可见,但仍有老年人来健身。
在现场,王大爷告诉记者,他来此晨练已十几年了,相比曾经的南岗体育场、红星体育场,“八区”体育场维持最久。老人们都在议论,未来的“八区”要突出公益性,有塑胶跑道、专业健身器材,特别是冬天能在室内跳舞、扭秧歌,运动完还能洗上个热水澡……王大爷说,如今的健身房、游泳馆消费昂贵,离八区体育场距离不到几十米就有一处乒乓球馆,但一小时20多元的价格多数老人觉得贵,他们盼望改造完成的“八区”,能成为四季百姓锻炼的乐园。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八区”将规划建设成市民健身中心,以公益性为主,将为市民提供更好、更方便的体育健身场馆。
收费场馆难觅老年人身影
近年来,休闲健身已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场馆、新建小区会所、健身俱乐部等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给市民提供了更多健身去处,但这些场馆以经营为主,馆内难觅老年人的身影。
记者在新阳路上一家健身中心看到,这里健身器材齐全,健身项目丰富,开设了瑜伽、动感单车等健身课程。健身者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早上到这里晨游,一年费用在4000元左右。据有关部门介绍,我市设施不错的体育场馆超百个,大部分高校、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收费在每小时5元至20元不等。一些高档小区也配备了会馆,一年费用上千元,健身成了“贵族运动”。
在道里区红星广场上,记者注意到,广场上老年健身群体随处可见,徒步成了老年人“最习惯”的项目。老人们说,冬天就是走也不过瘾,稍出点汗就得赶紧回家。道里区河政街一家健身中心的贾经理告诉记者,据他们了解,目前我市成规模的健身中心约有26家,但去健身的老人少见。
“平民健身馆”离老人不远了
记者从市老龄委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2万,占人口总数的14.38%,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4%。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真正方便老年人健身的室内场馆并不多见。
我市2010年开始实施《哈市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管理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新建住宅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和设置标准统一配建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包括老年人及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警务室、社区图书馆、公共厕所及垃圾转运站7项。哈尔滨市政府今年5月正式下发《哈尔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年-2015年)的通知》,到2015年,要求哈市全力打造便民、利民、惠民的15分钟健身圈,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一个体育健身指导站、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个街道办事处建有体育单项协会或俱乐部,并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积极向社会开放。这些措施、项目的实施,都是为了让市民更好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不久的将来,“平民馆”将离老人们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