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商贸集群化 旅游产业化 老道外五年焕发新风采
2011-12-15 09:56:3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斌 蔡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华南城效果图。

  黑龙江日报12月15日讯 记者日前走进道外区第十六届人代会会议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规划蓝图。一幅是道外区城乡规划发展概念性示意图,一幅是哈尔滨华南城夜景。这两幅图直观的预见了五年后的新道外:商贸集群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新区开发

  加快城市拓展延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道外区借助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面启动道外新区开发。北起松花江,南至长江路沿线;东起蜚克图河,西至滨绥铁路沿线。全域面积650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域,初步选定为滨绥铁路以东,四环周边以西合围区域,占地146平方公里。新区围绕打造现代商贸基地、都市农业高地、山水旅游胜地和生态宜居福地的功能定位,构建“一核、两带、两片、六区”,加快发展以“特色商贸、现代物流、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承接老城区相关产业向新城区发展,打造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中国北方田园型新城区。

  道外区充分发挥沿江生态产业带、阿什河生态带辐射作用,加快聚集新兴产业,建设都市农业园区、天恒山风景园区、现代商贸园区、行政商住园区、永源经济园区、生态宜居园区等,推动核心起步区形成规模。

  对于如何大规模推进新区项目实施,道外区区长井岗表示,道外新区以阿什河为中轴线,推进华南城、团结镇小城镇、阿什河综合治理等牵动项目,构建以禧龙国际商贸物流园区、中顺汽车园区、神州物流园区、黑龙江农业示范园区为节点的环形经济带,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规模推进,合拢发展。

  老城改造 提升城区形象

  “全面提档升级,重塑崭新形象”,是老城改造的目标。推进二十道街、新江桥街等16片棚户区改造,全面改造四环路以内棚户区,推动老城区提档升级,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开展八区体育中心、港务局和沿江区域等牵动性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推动城区环境整体升级。同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要交通节点建设,完善城乡交通系统,建立覆盖全区城乡的交通网络。强化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区净化、美化、亮化和绿化,力争实现承载功能、生态质量、市容形象、居住条件、管理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

  产业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传统商贸优势,在老城区建设专业街、特色街,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型零售商业。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在新城区引进现代服务业态,培育商贸物流产业带,形成覆盖全省、辐射远东的商贸流通新格局。以大产业、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规模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电子信息、食品、高新技术六个重点产业。积极辟建永源粮贸加工园区,承接区内工业企业转移,吸引龙头项目入驻,打造新型工业园区。

  道外区充分发挥黑龙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改造和提升粮食、牧业两大传统产业,巩固和发展特色蔬菜、休闲垂钓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文化建设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道外区充分挖掘特有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加快推出滨江湿地特色文化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启动区文化馆、文化展馆等改造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道外新区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展示中心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建设,构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依托区域山水资源,加强特色景区景点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以靖宇大街、中华巴洛克、哈尔滨关道等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江畔风情、湿地文化、生态观光为主导的旅游品牌。积极培育文化业态,展示老道外的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打造全市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新名片。

  道外区还以改善民生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好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7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