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2月16日讯 (记者 李博)近一段时间,网络上频繁曝出的校园“冷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日前,一场名为“心理专家龙江行”的公益巡讲在哈尔滨复华小学举行,教师职业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亦受到关注。
一个“累”字道出多数人的共鸣
早晨6点钟起床、7点半前到学校,一天的工作从早自习开始了。霍艳是哈尔滨复华小学四年级的一名班主任,对于自己的工作,她说:“真的很忙,特别累,昨天就上了四堂班主任的课,为了学年组将要进行的一堂公开课,晚上又加班到凌晨一点……”。
备课,上课,课间辅导,批改作业,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情况,这是每天最常规的工作内容。对于霍艳来说,真正的压力是来自于日常的琐碎工作,班级管理,各种活动的组织,孩子们生活的照料,教案、班主任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材料的书写,总结,上交,学校迎检等临时性事件“频发”……“累”字,成了老师感同身受的共鸣。
“一个班50名学生,我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当有学生掉队时,我要单独进行辅导……,”霍艳说,“说实话,我也有自己的情绪,也有烦闷的时候!”
付出很多、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却往往得到孩子漠然的表情——会失落,对待我工作的不理解、不珍惜——会难过……“我会告诉孩子们我的付出,说出这种被漠视、不理解、不珍惜的感受,同样也用实际行动让他们能感动于我的付出”,霍艳说,学生和老师之间更好衔接的纽带应该是感情,像伙伴一样,其实老师也需要关心,需要理解、鼓励与支持。
31岁的霍艳,在校的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3岁的儿子交由婆婆照管,每天下班回家已是很晚,霍艳说:“丈夫很理解我的工作,特别庆幸,要不然面对学校、家里的压力,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
“她们只是普通人”
张艳滨是复华小学的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很多教师来进行心理咨询:涵盖了职业懈怠、交友、婚姻、家庭、收入等方面。张艳滨说,和社会上其他人一样,老师也要面对来自各方压力,出于职业的原因,老师往往所要承受的更多。
“希望老师完美,讲求奉献,不求回报……”,这是多数人对教师这个职业神圣的希冀,但是,老师也是普通人,要结婚、生孩子,照顾老人,经营家庭……,张艳滨说,由于工作上过高的期望值,生活中被忽视家庭部分的缺失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一大症结,幸福感不强,职业倦怠,家庭变故,经济问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出现,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矛盾激化,产生不良后果。
张艳滨疾呼:社会各界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宽容和理解,而不是因曝出的个别现象而对教师群体攻击。大家应该去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多沟通,进行换位思考,以一种更加科学、和谐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对于各方都有益。
创造温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提升幸福感
如今,国家,社会,媒体,对教育都提出很大的希望,老师在肩负教书育人重要使命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标准和要求。复华小学校长宋春生谈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专业上其实不存在太大问题,尤其是知识性问题。受主流社会氛围的推动,教师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技巧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
宋春生认为,教师的心理素养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其实老师的有效工作是单独进行的”,宋春生说,“一个老师每天要面对班级40-50个学生,像我们学校2000多个孩子,100多名老师,再加上家长,看是整体,实际上都是开展工作的独立个体。所以对于如何化解因各种压力而引发的不良情绪,矛盾等,这种专业素质的提升应该是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给予大力引导和不断关注的。”
在这方面,复华小学已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定期的老师专业委员会上,每个礼拜与同事之间业务交流;师德监测,由学生和家长评选好老师;家长进校园,与老师、校长面对面……宋春生总结,学校要通过科学、及时、有效的沟通来化解矛盾,尽可能的为老师创造温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她们在学校找到归属感,有幸福感。
专家:学会热爱、改变、倾诉、休息很重要
关于如何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长期从事情感障碍机制、职业人群压力及心理卫生研究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艳杰提出了以下:
——要认同你的工作,即热爱工作,只要有爱,每天才会是喜悦的,积极的;
——要转变认知,工作是做不完的,24小时都围着孩子转是不客观的,应该给自己留有私人空间,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不要过度追求完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过度完美的事情不存在;
——遇到困难、困惑,可以找亲人、朋友宣泄和倾诉,得到他们的关心、支持与帮助;
——找时间休息,作放松训练、体育活动,以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