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7日讯(施旸 衣晓峰 记者王蕊)日前,哈医大一院血液科主任周晋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亚砷酸抗白血病靶点的新发现与给药方法创新》在近期公布的2011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中获得了一等奖。
据介绍,此项成果首次“锁定”了亚砷酸作用的3个细胞膜靶点,弄清了亚砷酸在治疗M3型白血病中产生不良反应的症结所在;同时发明了“亚砷酸持续缓慢输注法”和“数学模型控制下的甘露醇助透法”,在提高消灭白血病细胞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达到了减毒增效、扩大适应症的目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哈医大一院在全世界率先将亚砷酸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救治上,其显著的疗效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美国FDA经过验证后亦批准了亚砷酸的临床使用。但其药物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常规静脉给药后,一部分人由于浆膜腔积液、头痛、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严重的容易并发高白细胞血症、长QT间期综合征等危重并发症,甚至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
怎样才能搬走亚砷酸临床应用中的“绊脚石”?从2001年到现在,周晋教授和他的课题组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基金的资助下,从细胞膜离子通道、酶活性变化、砷代谢等角度,系统地揭示了亚砷酸抗白血病的“奥秘”,探讨了如何破解亚砷酸副作用的难题。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亚砷酸的3个细胞膜靶点和1个亚砷酸线粒体基因靶点,正是这些靶点引起了亚砷酸细胞毒损伤,加重了对心脏血管系统的不良刺激,由此拖了亚砷酸疗效的后腿。
针对这些问题,周晋教授课题组在临床中不断探索,改进用药方式,先后推出“亚砷酸持续缓慢输注法”和“甘露醇助透法”。经医大一院及国内10余家高等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这两种新的给药方法中,其亚砷酸所致的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降低了40%,继发脑血管事件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的早期死亡率下降了26.7%,长QT综合征的发生率减少了34%,其中致死性长QT事件的发生率为零。此外,新的给药方式抗白血病直接医疗费用低于传统用药方法,处理不良反应的间接医疗支出节约65%左右,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次用药达到完全缓解的比率较传统方法高出11.5%,且对传统给药效果不敏感的一部分其他白血病亚型亦呈现出肯定的疗效。
目前,哈医大一院正继续扩大亚砷酸抗白血病的临床样本,对其长期疗效和远期预后进行追踪随访。同时,该院已将此方法推广到对癌性胸水和肝癌的动脉内持续灌注等实体瘤的治疗中。
链接:
亚砷酸或三氧化二砷是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而砒霜则是砒石经升华所得到的精制品,外观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能溶于水、乙醇及酸碱类。《开宝本草》和《玉楸药解》中称其“味苦酸,有毒”、“辛,热,大毒”,认为其毒性比砒石更剧。历代医家启用砒霜时,均慎之又慎。上世纪70年代,哈医大一院专家大胆创新,以毒攻毒,将砒霜提纯并最终精制成极具祖国医学特色的“亚砷酸注射液”,在“血癌”攻坚之路上脱颖而出,被视为“在国际血液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1999年,“亚砷酸注射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业,专利期限20年;同年下半年,该药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二类新药。2000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经过验证后亦批准了亚砷酸的临床应用。此后,这一砷制剂在国际血液学界得到了广泛肯定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