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尔滨以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1-12-29 09:13:0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盛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29日讯 众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人”,政府的社会管理如何有效影响到具体社会成员,如何在基层增强管理效率?“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哈尔滨市从社区破题,走出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

  近年来,哈市把社区作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平台,创新理念,调整思路,加大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程度、工作力度和投入强度,着力丰富社区建设的内涵,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推进了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社区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百姓的平台、文化活动的场所、思想教育的阵地、温馨和谐的家园的五大功能。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夯实基层基础

  众多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基层,抑制化解此类矛盾的工作也体现在基层,基层日益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哈尔滨着力加强社区阵地建设,今年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升格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格局。同时,把社区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实现了“四个纳入”,即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区县(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强力推进。

  这个市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一环,从今年起,在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有社区工作经历和经验的人员。截至目前,已有21名社区干部通过考试成为政府公务员。同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立了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社区干部补贴每年都随社会平均工资变化相应增长。

  为社区服务与管理构筑基础平台。通过三年规划任务的实施,全市共计投资3.6亿元,完成331个社区用房建设,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区达到36个,社区公益用房得到进一步改善。

  建立贴近群众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

  “帮社区谋划发展思路、帮社区提高干部素质、帮社区健全工作队伍、帮社区完善各项制度、帮社区解决疑难问题、帮社区提高服务质量”,哈尔滨市民政局创造性地开展了“民政干部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活动。

  市民政局将城区内的社区划分为6个责任区,彻底改变了以前仅由一个业务处唱“独角戏”的格局,转变为现在系统整体参与的“大合唱”,形成了全员参与、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变“百姓事”为“分内事”。普宁医院医护人员为松北街道世纪花园社区380余名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第一社会福利院组织医疗志愿者小分队,深入百姓家中,为他们进行身体检查、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及医疗保健知识的宣传。

  变“单行道”为“立交桥”,努力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帮助爱建社区组建了“社区便民服务联盟”,整合区域服务资源,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实现了“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的有效衔接;帮助社区创建“减灾示范社区”,根据社区困难群众需要,解决棉被等应急物资。


 

  变“小舞台”为“大舞台”,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安康福利院的青年志愿者,帮助指导兰河街道幸福社区开展文艺活动;呼兰区民政局组织社区文艺工作者与安康福利院开展文化交流。帮扶干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纳社会资源,积极帮助社区开展文体活动,让小社区成为百姓参与的大舞台。

  “民政干部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活动开展以来,查找并解决社区各类问题困难373件,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00余条。

  打造品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完善的服务功能、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保障,也是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近年来,哈尔滨市始终坚持凸显服务特色、强化服务功能的基本理念,致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准化服务,社区的功能日益凸显。

  道里区抚顺社区建立“民情档案”,详细记载困难家庭的地址、电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动员社区党员和驻街单位加入到扶贫济困的行列中来,297户困难家庭得到救助。

  道里区尚志街道西十五街社区居委会,连续八年开展“传承爱心助学”活动,帮扶11名困残家庭学生以及身患残疾的学生迈入了大学殿堂。

  近年来,哈尔滨大力推广“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努力打造服务型、文化型、保障型、平安型等特色社区,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品牌的服务模式。全市创办社区服务网点4万余个,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各社区广泛开展助业、助医、助老、助困、助学“五助”活动,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推行居站分设,按照“一居一站”的模式,采取“一口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哈尔滨市组建了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成立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等活动团队,开展歌唱、舞蹈、腰鼓、书法、棋牌等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成立“四点钟学校”,承担起放学后对未成年人的看护和教育责任,既减轻了家长负担,又使未成年人受到更多教育,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好评。

  以创建“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市民”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类文化阵地,开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近年来,哈尔滨市建设图书馆社区馆43个、文化活动辅导基地36个,受教育群众达300万人次。每年组织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4000余场次,参与群众260万人次,特别是社区“邻居节”,已成为居民踊跃参与的品牌活动。

  目前,哈尔滨市共创建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8个、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59个、市级星级和谐社区462个。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