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关键在“强基层”
——访省人大代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忠人
|
东北网1月10日讯 (常滨毓 记者曹曦)就医、就学、就业,省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开幕两天来,这些关系民生的词语一直成为代表们口头的热词、心头的关键词。“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和核心在于‘强基层’。”省人大代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忠人一语中的。
百姓看病为何难、为何贵
基层医疗机构应发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双重网底的作用;而城市大医院则应重点侧重疑难重症、培养人才、科技攻关。孙忠人代表说,目前的现实却是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定位不准确,造成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任务而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处境艰难。
孙忠人代表说,基层医院医疗条件落后,设施简陋,缺少应有的辅助诊断设备。现有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技术水平有限,使老百姓看病问题不能在基层得到解决,造成看病难。
同时,由于医疗机构属于差额拨款单位,不到30%财政拨款,70%多自己创收,大医院可以通过增添先进医疗设备、增加检查项目等方式获得利润,而基层医疗机构则主要通过加大药品加成比例获得利润,乡镇卫生院药品加成率普遍达到60%以上,村卫生室一般达到8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达200%,造成老百姓看病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政府在城市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壮大方面投入很大,从医院的床位数、住院条件到各种国内外先进设备的配备,高级人才的引进等方面使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水平与日俱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村诊所几乎都由个体村医承包,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国家财政拨款用于改建医疗环境、购置医疗设备的落实情况不理想,造成医疗能力不强,医护人才流失。县医院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是举步维艰无法发挥其应有辐射功能。
生活在农村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占有全部医疗资源总额的20%,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孙忠人代表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投入导向存在误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而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强基层”。
政府财政倾斜是强基层的根本保障。孙忠人代表说,做好强基层,必须做到工作重心下沉,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落实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为引进技术、人才创造环境。为基层配备放射线、B超、心电机、血液分析仪、生化仪等常见病诊断所必需的仪器、试剂。
“强基层”的关键在人才
“强基层”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支能够胜任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队伍。孙忠人代表认为,在“医改”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根本,实行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两手抓,把人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他建议相关部门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要制定工资倾斜政策,以待遇留人;制定基层医生职业发展规划,以事业留人;为基层医疗人才提供生活保障,解决其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以感情留人。
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的分布呈倒金字塔形状,城市医护人员数量多、水平高、待遇好。基层医护人员数量少、水平低、待遇差。只有使基层医护人员的收入高于城市大医院医生的收入,才能使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孙忠人代表认为,财政保证基层医护人员工资足额发放是解决基层缺少专业医护人员的关键。此外,对于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在事业编制、职称评定、干部选拔、轮岗培训、课题研究、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等方面给予保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之意识到发展基层医疗事业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政府在各层次会源源不断的给予投入和支持。对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规定做出调整,提高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所占比例,使合格的基层医护人员晋升不受人员总数的限制,加大基层医务人员职称晋升机会。对于基层现有的非正规学历医护人员,要逐步做到合理分流,妥善安置,确保人员有序衔接,既要逐步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不浪费现有宝贵的医生队伍。
科学整合中、西医医疗资源
孙忠人代表说,西医诊断治疗疾病往往需要精密的仪器、昂贵的设备和大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都会极大地妨碍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开展。而中医药操作简单,投入人员少,疗效明显,费用相对低廉的优势不仅有利于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和政府财政负担。
据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全国中医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9.2%的患者选择看中医,而中医医疗机构在所有被调查医疗机构中仅占8%左右。孙忠人代表说,这表明中医医疗机构不能满足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因此,科学合理整合中、西医医疗资源,增加区域中医医疗机构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与日俱增的需求,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孙忠人代表建议,根据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和当地疾病谱等,通过增加地区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更换或引进医疗设备等,从而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同时,推动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积极适应城乡居民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需求。改善中医院单一的办院模式,扩展中医服务面。应支持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院、中西医结合妇产医院、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等,以便充分发挥中西医互补的优势。
孙忠人代表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发展康复医院、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护理院、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可以合理分流病人,进而实现小病、慢性病在基层社区和乡镇,大病、疑难重症到大医院(省级、地市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从源头上和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医院的诊疗负担。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逐渐缩小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地区差异、省市差异、城乡差异,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高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就进及时有效解决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消除居民疾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学的发展是中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高效率、高覆盖、高满意度、低成本,既是全科医学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既是中医药的用武之地,也是中医药回归自身特色、彰显疗效、实现大发展的最佳实践平台。
孙忠人代表建议,可以参照免费师范生模式,培养“免费医学生”。医学院校可建立“乡村医学专业”,由国家出资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由省级财政安排,并补助生活费。所学专业及获得学位证书与农村需求对口,学成以后自然沉淀到基层工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从2011年开始招收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学员。与此同时,对于在校的临床各专业学习依据社会需求,积极调整培养方向。学校“十二五”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指出,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学生就业面向以及学校资源优势,逐步完善专业建设管理体系。以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探索全科医生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