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理论文章
搜 索
以新的文化视角推动文化名城建设
2012-01-11 09:10:3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以新的文化视角推动文化名城建设

  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改发办 孙建伟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委十二届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自觉地把文化内涵纳入新战略,是对实施新战略的有力推动,是对新战略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是对新战略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实现“铸就全省文化高地、建成全国文化名城”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彰显独特风采

  《实施意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以我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为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激发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积极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时代气息,具有哈尔滨特色、哈尔滨风格、哈尔滨气派的城市文化。要彰显欧陆风情文化,强化中西合璧、开放融合的文化元素,进一步塑造哈尔滨大气、神气、洋气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做大做强冰雪文化、松花江原生态湿地文化,把哈尔滨建设成享誉中外的浪漫夏都、避暑胜地和滨水宜居城市。巩固提升音乐文化,传承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塑造城市音乐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音乐之城”形象。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和建设光荣传统,保护开发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哈尔滨英雄城市形象和人民精神风貌。深入挖掘金源文化和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哈尔滨特有的宝贵文化财富。抢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感知城市”文化,把哈尔滨建设成为领跑国内外的“感知城市”、“智慧城市”。要推出更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营造良好风尚

  《实施意见》中确定,未来五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全力打造哈尔滨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和社会评价的城市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卫生环境、交通环境、公共秩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哈尔滨的城市公共环境彻底改观。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法制教育和建设优良社会秩序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培育城市公共精神,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普惠全民生活

  《实施意见》要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职工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广场、文化主题公园。切实抓好乡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加强面向特殊领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种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建设。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合理体系

  《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依托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书刊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出版、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平房动漫产业园区、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和冰雪产业基地、数字产业基地等“六个园区、四个基地”建设步伐,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打造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扶持壮大一批民营骨干文化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引入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