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1日讯 民进省委《关于尝试运用地理标志保护哈尔滨红肠品牌的建议》提案中称,我省有大大小小40多家红肠生产企业,日销量100吨左右,但目前仍有部分商家滥用“哈尔滨红肠”这一地理标志名称误导消费,尤其是误导外地消费者,损害龙江特色产品声誉,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保护好哈市这一特色产品。
委员提案:哈尔滨红肠遭遇品牌危机
“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往往标准低一点,就有大量企业被放进去,而标准一高,一些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而我们的某些标准恰恰是迁就了一些落后企业,质量不高。如哈尔滨红肠遭遇品牌危机……”民进省委提案中说,“红肠”是哈尔滨的独特美味,已成为黑龙江特产、哈尔滨特产的标志。可是由于当今制假造假技术花样不断翻新,食品安全监管乏力,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哈尔滨红肠也难逃被滥用。
民进省委建议,通过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区域性产品这一方式来保护哈尔滨这一名片产品。从地理标志入手,规范企业生产行为。这一规范行为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完成。据了解,早在2002年有关部门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由于工艺难统一等问题没能实现。吉林省的延边辣白菜也是存在类似问题,申请地里标志保护历时近3年,最终受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保护监督,有效防止了假冒伪劣侵扰。哈尔滨红肠也可以通过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全面提升哈尔滨特色食品工业附加值和知名度,形成统一品牌。
记者调查:“哈尔滨红肠”滥用严重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哈市各大商场、超市以及哈尔滨火车站附近都有销售红肠网点,尤其是火车站及周边地区情况比较复杂。据不完全统计,经销肉灌制品的大小商家不少于百余家,均有宣传“哈尔滨红肠”、“哈尔滨红肠专卖”、“正宗哈尔滨红肠”等文字或橱窗宣传。有些商家还不明示具体是哪个厂家的产品,不便于消费者选择购货,扰乱了肉灌制品市场经济秩序。近年来虽经工商等部门多次整治,依然存在傍、滥用“哈尔滨红肠”等不良现象。
由于“哈尔滨红肠”在全国知名度很高,不仅成为游人来哈后购买的主要特产之一,也成为商家销售的一个“亮点”。家住道外区北七道街早市附近的黄女士说,早市有几个卖红肠的摊位,她从来不买,因为难辨真伪,连街口的一家红肠专卖店都不敢去,担心不是真品牌。消费者张先生则称,现在红肠品牌太多太杂,分不清楚哪些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一些商场里卖红肠的,都说自己是正规厂家。
据了解,红肠等肉灌制品,是哈市最具特色产品之一,由于灌制品市场大、形成早,特别是哈市有大众肉联、正阳楼肉灌制品厂、秋林糖果厂、义利食品厂、商委灌制品厂等一批老字号或骨干企业,产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更需要统一“地理标志”来规范保护。
部门回应:加大监管保护知名品牌
哈市工商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哈尔滨红肠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宝贵财富,要想保护利用好这一品牌,可以借鉴贵州茅台、杭州西湖龙井的经验,申请“集体商标”保护。但哈尔滨市肉灌制品没有形成协会这样的组织,所以暂时还没有申请“集体商标”的资格。
下一步,哈市工商部门将组织力量对全市肉灌制品市场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尤其是对车站、机场、码头、景区等重点地区加强管理,规范肉灌制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并将与有关部门沟通,选择有监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组织,尽快促成其注册“哈尔滨红肠”地理标志商标,由商标持有人有选择地授予哈市肉灌制品企业使用该商标,依法制止地理标志商标的滥用。